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疏,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著名代表人物除林则徐外,还有魏源、姚莹、徐继畬、粱廷枏等。

魏源(1794—1857 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44 年中进士,历任知县、知州。1814 年到北京从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后与龚自珍齐名。他讲求经世致用,对当时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宋学(理学)和汉学(考据学)进行了批判。魏源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又助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筹仪漕运、水利、盐政诸事。他在鸦片战争前即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主张严禁鸦片输入。鸦片战争期间,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中,参与筹划浙东的抗英斗争。《南京条约》订立后,他撰《圣武记》,历述清王朝过去武功上的胜利,用意在与当时军事上的颓势相对照。又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综述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初版 50

卷,后增为 100 卷。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①“变古愈尽,便民愈甚”。②在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魏源反对当权派的闭塞无知和盲目自大,批判他们拒绝吸取西方国家的“长技” 和把机器看作“奇技淫巧”的顽固保守思想。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魏源提出了有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魏源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因此,他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各种轮船和机器,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他认为西

① 《筹嵯篇》,《魏源集》下册,第 432 页。

② 《默觚下·治篇五》,《魏源集》上册,第 48 页。

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③这在当时是很有胆识的。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影响。

姚莹(1785—1853 年),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道光初年, 他结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私交颇厚。鸦片战争期间,他任台湾道员,严禁鸦片入口,积极组织抗英斗争。《南京条约》签订后,他的抗英活动被诬告为“冒功欺罔”,被贬官四川。

早在鸦片战争前夕,姚莹即已注意时事与世界大势。战争的失败,使姚莹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说:“失人心,伤国体,竟至不可收拾, 是不能无恨耳。”①怀着悲愤的心情,他努力寻求抵抗外国便略之策。1845 年,姚莹撰写的《康◻纪行》一书问世。该书不仅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作了考察,而且对英、俄等国的情况作了探讨。书中揭露了英、俄侵略中国的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他认为要抵抗外国侵略者,就必须了解敌情,知已知彼,以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多年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国情况,“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②他很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还介绍了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虽然他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了解很肤浅,然而他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

徐继畲(1795—1873 年),号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进士,历任按察使、巡抚等职。由于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徐继畬有机会接触一些外国人, 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③1848 年, 他撰成《瀛环志略》10 卷。与《海国图志》一样,《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他说:“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 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①这在当时是难得的进步思想。

梁廷枏(1796—1861 年),字章冉,广东顺德人。曾任澄海县训导等职。鸦片战争期间,他热情支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梁廷枏在鸦片战争前即注意“采集海外旧闻”,探究西方国家“岛屿强弱,古今分合之由”。②1844 年后,他陆续撰成《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

  • 偶说》、《粤道贡国说》,1846 年合刊为《海国四说》。合省国即美利坚

③ 《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海国图志》(百卷本)卷 59。

② 姚莹:《东溟文后集》卷 8,第 4、11 页。

③ 《瀛环志略》自序。

① 《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瀛环志略》卷 9。

② 梁廷枏:《合省国说》序,《海国四说》第 51 页。

合众国,兰◻即英国首都伦敦,此处泛指英国。《合省国说》和《兰◻偶说》就是对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简要记叙, 而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这有助于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面貌的了解,开阔人们的视野。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国势日衰,边疆局势趋于严重,于是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多究心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写出专门的著述。张穆、何秋涛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张穆(1805—1849 年),字石洲,山西平定人。他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和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写出有名的《蒙古游牧记》一书。他死的时候,书尚未定稿,由何秋涛补辑校印,共 16 卷。何秋涛(1824

—1862 年),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进士,授刑部主事。他认为中国跟俄国接壤,一直缺乏有关这一广大地区的专书。他研究了中国蒙古、新疆、东北地区的历史和地理,并注意了中俄关系问题,编成《北徼汇编》(即《朔方备乘》)80 卷。

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许多学者来记述这次战争的经过,探讨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唤醒人们抵抗外国侵略的意志。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是系统记述鸦片战争史实最早的一部著作。梁廷枏的《夷氛闻记》五卷,也是记载这次战争经过的,尤详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广东等地人民继续坚持反英侵略斗争的事迹。此后,夏樊编撰了《中西纪事》一书。夏燮(1800—1875 年),字谦甫,安徽当涂人。鸦片战争后,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遂编撰是书。这些著作都表现了反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外妥协投降,称颂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的爱国主义思想。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工作,开创了新的研究风气,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是时代变动在文化领域里的反映。

在文学方面,鸦片战争后的爱国主义作品是丰富的。如诗歌,著名的作者有魏源、张维屏、张际亮等。魏源的《寰海》诗,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 年),字南山,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道光进士,历官知县、知府等。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诗,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 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人物。张际亮(1797—1843 年), 字亨甫,福建建宁人。以诗名于时。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富有战斗性和鼓动性。

在科学技术方面,吴其浚、邹伯奇和郑复光都是有成就的。吴其浚(1789

—1847 年),字渝斋,河南固始人。他汇集古代有关植物的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 卷,共收植物 838 种。又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访问,成《植物名实图考》38 卷,共收植物 1714 种。这是我国近代植物学上的重要著作。邹伯奇(1819—1869 年),字特夫,广东南海人。精于天文、历算及地理、测量之学。他在总结中国关于几何光学成就的基础上,成《格术补》一书, 进一步用数学方法,表述了关于反射镜、透镜、透镜组等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郑复光(?—1846 年), 字元甫,安徽歙县人。他著有《镜镜訡痴》一书,把我国和西方的光学知识

系统起来,阐明了望远镜、放大镜和各种透镜的制造及应用原理。他又著文说明蒸汽轮船的结构原理,并附有详细的图样,这是中国人研究近代轮船的开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也介绍了蒸汽机、火轮船等西方新式器物的原理和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