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世界市场的“失灵”

①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4 年 10 月 1 日。

当今世界经济是由 3.7 万家跨国企业及其 17 万家分公司支配的,它们占了全球产出的三分之一。在这些跨国公司中,要数美国公司实力最强,所占的份额最大。美国扩张市场的主力正是它的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

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内在冲动之一,是要去克服世界市场上的“市场失灵”。根据科斯的理论,在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交易费用昂贵的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来协调经济活动往往要比企业体制化费更高的代价,这便是现代条件中出现的企业纵向一体化(企业合并、扩大规模和范围)的原因所在。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国际市场。在世界市场中,存在着货物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世界市场机制与中间产品(半成品、零部件、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特性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企业难以通过市场让渡其中间产品,因企业的权益在外部市场上缺乏保障,企业也难以在外部市场上合理配置其资源,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这些中间产品有共享性(如信息容易扩散,一旦泄露可为公共共享)、整体性(一项技术难以分割开来让渡, 技术要求严格保密,卖方不肯轻易透露细节,买方难以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不愿付出令卖方满意的价格)等特点。跨国公司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克服外部市场上的交易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部缺陷,将交易改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

在这里,我们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及其影响,不展开讨论,只是简单谈一下美国政府在帮助本国企业减少交易成本上的一些做法。

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世界市场的交易成本指企业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所须付出的代价,例如为了了解别国的市场行情、打通当地的销售渠道、避免交易风险等。美国政府在为跨国企业国际活动创造条件、减少交易成本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应忽视。

美国政府对它的跨国企业一向采取扶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有税收减免,避免双重课税;延期纳税,即公司在国外的投资收入汇回之前不予征税,这样等于从政府那里得到一笔无息贷款;投资保险,包括外汇险(不能自由汇兑的风险)、征用险、战争险;外交支持,自本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已同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订立了投资保护协定。特别是本届政府,做得更加具体和周到。克林顿上台时,就明确表示要“像激光束一样把焦点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在对外政策上,经济也一样“起着中心作用”。上至总统、国务卿,下至驻外大使、普通外文官,都开始将支持美国经济和商业发展作为他们工作的“主要部分”,国际舆论称,“美国政府终于对日本人和欧洲人久已熟悉的拿手好戏——商业外交一进行了扎实的尝试”。美国进出口银行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筹集了 4 亿美元的资金,为美国公司出口提供贷款担保。中央情报局将其人力和物力转向搜集经济情报,对竞争对手的战略进行研究,并提供给本国企业。美国国会于 1992 年成立了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以便在目标各异的

19 个机构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部。更有甚者,1994 年 2 月,克林顿总统亲自出访和亲自致信,为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成功地向沙特推销了价值 60 亿美元的飞机和零部件。商务部副部长加藤更是直言不讳,承

认美国政府在“不遗余力地”帮助美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