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的导向

本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市场体制的发展虽然缓慢,但仍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变选择。对经济效率不利的制度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不合需要的制度,被改变或者取消,从而对经济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反, 也有一些制度,基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或信仰的制度和不利于经济效率的制度,则在抵制变化,需要“一致施加压力”才会让路。尽管从美国市场参与者的基本行为反应(比如像供求规律所要求的反应)来看,今天和一个世纪前可能相同,“但美国经济的制度环境近年来却由于经济改革而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①

现阶段美国市场经济变革的主要任务,简单地说,是减少财政赤字, 降低失业率,防止通货膨胀,增强经济的活力,以应付冷战后时期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适应向信息经济转型的要求。这一变革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向:

① 彼得·H·刘易斯:“美国开始对互联网络实行私有化经营”,载《纽约时报》1994 年 10 月 24 日。

① 马歇尔等主编:《克林顿变革方略》,新华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86 页、第 267 页

① 帕特里克·M ·博尔曼:“超出供给和需求——市场经济的框架”,载美国《挑战》杂志,1994 年 3—4

月号。

  1. 结构性。显而易见,美国相对于其他市场模式的竞争力下降, 不只是某几种产品或某个产业领域的特有现象,它涉及到国内企业的市场运作环境、支撑竞争的相关领域如应用科技、员工技能培训等等方面, 也就是说,是一个经济结构和体制上的问题。 80 年代,美国对“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多以日本和德国模式为典型对比,开出的差不多都是一副“十全大补式”的药方;提高国民储蓄水平,降低占用生产性投资的预算赤字,提高商业性研究与开发的能力;避免过多的资源转入军事领域;改变那种过份依赖华尔街短期利润预测的企业文化;集中力量制造出设计精良的可靠产品;大规模改善一般工人的技能和培训水平,为全面再培训提供机会;提高教育水平,特别是那些未上大学的人的教育水平。总之,要进行市场经济的结构性重组和创新。

  2. 长期性。克林顿经济构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期。认为要恢复美国经济的竞争力,不能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必须从长期入手,对劳动力的素质、资本的质量、技术潜力、基础设施的状况等,进行变革和创新,实现经济各个部分的有效结合和有效运行,这摒弃了就事论事的短期对策方法。甚至在福利制度改革问题上,也强调“治本”,即进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与振兴,鼓励投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教育和职业训练,提高劳动素质,等等。这类被称为“非福利的福利改革”方法,虽然见效慢,但会对福利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 市场化。80 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体制改革浪潮,放松政府管制,强化市场机制,实行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成为全球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也在进行私有化和经济政策的大调整,美国自然不能例外。它正借经济振兴之机,在医治经济积弊过程中,作较大的制度性创新,既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私人创新,又进行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创新,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同时,又努力提高政府干预的效率,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更好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

  4. 灵活性。随着美国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的流动性比以往任何资源的流动性都强,它要求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灵活反应能力。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的一体化和经济活动的灵活性,在客观上也要求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为适应经济转型,美国经济体制一方面趋向市场化,另一方面,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和灵活性。①

  5. 竞争性。市场经济正在成为统合世界经济最重要的机制,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先后步入市场轨道,这对美国这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意味着竞争压力的加剧。围绕提高竞争力的市场创新,已成为美国市场经济发展今后一个长时期的中心任务。近年来,美国重新夺得国际竞争力的宝座,既是企业在经济转型中改组的结果,也是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其进展情况将对世界市场总体竞争态势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