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优势在人

① 威尔·马歇尔、马丁·施拉姆主编:《克林顿变革方略》,第 107 页。

有人说,促使美国进行市场创新和变革的最关键因素是全球竞争, 特别是劳动力的竞争,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当今全球市场上,美国的公司和工人要同使用不同的、常常是更具优势的劳动力、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外国公司和工人展开竞争。美国第一线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普通公司的利润减少了,就业一度有保障的专业人员遇到了新的压力,牢靠的蓝领工人的就业机会几乎丧失殆尽,服务业中从事非全日和临时性工作的人和低工资的就业机会增多,甚至出现了不创造就业机会的所谓“无业复苏”现象。这一切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人认为是“国际贸易侵蚀了报酬丰厚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和工资”。

表 3-3 **美国 1870─1991 年失业率 **

1870 ─ 1879 年

10%

1880 ─ 1889 年

4%

1890 ─ 1899 年

10%

1900 ─ 1909 年

4%

1910 ─ 1919 年

5%

1920 ─ 1929 年

5%

1930 ─ 1939 年

8%

1940 ─ 1949 年

5%

1950 ─ 1959 年

5%

1960 ─ 1969 年

5%

1970 ─ 1979 年

7%

1980 ─ 1991 年 7%

表 3-4 美国等七国制造业工人年均工作时间

(1989 年)

国 家 年平均工作时间(小时) 位 列

日 本 2155 1

美 国 1940 2

英 国 18+61 3

加拿大

1850

4

法 国

1611

5

前西德

1602

6

瑞 典

1540

7

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美国今后面临的长期挑战是,使落在后面的大多数工人和公司恢复活力,增强在国际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认为恢复美国的体制竞争力,关键在解决人的问题,而美国“最大的优势”在于“人”。

的确,近年来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竞争中,其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得到体现,表现在:一是,美国的失业增长势头得到遏制。1994 年,美国的失业率仅为 6.1%,而欧洲联盟高达 11.8%。二是,在美国就业人口增加的同时,工资却没有相应地增长。1978—1993 年间,美国实际工资

一直停滞不前。日本在 1955 年—1975 年间人均每小时工资每年递增 7.9

%,西德在五十年代间每年递增 6%,英国在 1949 年至 1971 年间每年递增 2.8%,而美国在 1948 年至 1970 年间每小时实际工资每年递增 2.5%。 1994 年劳工费用指数只升了 3%,是 1981 年官方开始此项调查以来涨幅最小的一年,劳工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三分之二,劳工费用上涨缓慢是美国物价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国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三是,也是最重要的,美国的劳动市场有着别国所不具备的灵活性。美国的劳动市场竞争程度激烈,工人流动性大,组织程度低,劳动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强,更易于重新设计、优化组合。为了提高企业效率,美国 500 家大公司的雇员人数由 1979 年的 1620 万减少到 1993

年的 1150 万。美国钢铁业在 5 年内裁员 60%,并在劳动生产率提高 120

%的情况下,把工资总额压低了近 20%。与之相比,德国和日本的劳动市场体制刚性强,调整起来不易。

我们可以用劳动市场灵活性、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成年人中受过高中教育的比重、高技术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养老基金资产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指标,来计算一下西方各大国应付未来劳动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应的数据如下:①

——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美国为 16%,日本为 24%, 英国 20%,德国 31%,法国 21%,意大利 21%;

——高技术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美国 38%,日本 36%,英国 31

%,德国 21%,法国 24%,意大利 15%;

——养老基金资产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 56%,日本 20

%,英国 62%,德国 6%,法国 3%,意大利 1%。

——受过高中教育以上的成年人比重,美国 83%,日本 67%,英国65%,德国 82%,法国 51%,意大利 28%;

据此,如果以 10 分制对各国打分,美国的得分为 10,日本、英国各为 6,德、法各为 2,意大利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