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国
- 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过,“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美国早期经济快速成长的一个支持因素,在于它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从殖民地时代以来,美国的劳动力质量都是名列世界各国前茅的。教育在美国工业化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广泛的基础教育, 是工业技术的快速革新和普遍应用的重要原因。当时,大多数州、尤其是新英格兰各州的法律都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条款,规定凡不到 14 或 15
岁的年轻工人,必须把每年的约 3 个月时间化在学校里。①
然而,近 20 年来,美国的国民教育逐渐落后于别的工业化国家,劳
① 罗斯托主编:《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第 70—71 页。
工素质低落,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在: (1)“25%对75%”,美国在培养占劳动力四分之一的高级人材上,做得比较出色。但在普通职工培训上,却相对落后,余下的 75%的人没有从大学毕业, “就像一支没有训练有素的士兵的军队一样”。①(2)大量的功能性文盲。根据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显示,将近半数(约 9000 万) 的美国成年人没有具备适当的读写能力以从事较高级的工作。其中,有4000 万以上的成年人属于功能性文盲,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根本无法操作稍为复杂的工具机械。(3)中小学教育发展滞后。美国的中小学生与其他国家同级学生所做的数理测验比较,美国学生总是表现不佳。80 年代,美国高中学生在生物、化学、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水平, 一直处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老末。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982—1991 年间,新增的 1600 多万个工作机会中,都属于技术层次较高的工作。1970
—1989 年间,美国就业人数累计年增长率最高的部门是医药部门(3.3
%)和航空工业(3.2%),大多数低技术部门的就业人数是下降的,下降最多的是钢铁工业(-2.4%)和除去造船、汽车和航空的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5%)。80 年代,美国约有 2000 万名失置劳工(disko
-cated or displaced workers),即因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永久性失去原有工作的劳工,其特征是,在制造业部门工作、接受教育时间较短、年龄较高(45 岁以上)、以及在原有工作上受雇时间校长的劳工,受打击较大。这一切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只有具备适当教育水平的工人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结构性的大调整。
克林顿总统强调,教育和培训是国家的兴盛之本,要求积极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仿效德国的学徒制度,制订全国性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求私营公司企业建立定期的雇员轮训制度,以此提高工人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美国正在进行“教育美国”的大规模改革。在普通教育上,美国教育部提出了一个名为“2000 目标”的教育改革方案,自 1994 年起,联邦政府每年拨款 4 亿美元给各州进行有系统的教育改革,项目包括设立中
小学全国学科测验标准、改善课程内容、提高教师水平,期望到 2000 年, 使美国的中小学生在数理测验上居世界第一。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于1990 年开始拨款支持 25 个州和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实施教育体制改革,
1994 年开始为少数乡村地区提供资金。该计划的目的是到 2000 年,使美国学生的自然科学和数学成绩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一目标是布什总统及各州州长在 1989 年召开的教育最高级会议上提出的。在大学教育上, 开始实施“国家服务计划”,使大学生可以利用社区服务方式来支付部分学费。在职业教育上,政府将提供更多的技术训练和工作保障给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并放宽政府低息贷款的申请手续,帮助工人提高他们的技能,保证每一个青年人有机会通过中学的学徒训练培养起适应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