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理由种种

为了顺利地推行政府干预政策,当然要找出更充足的理由和理论根据来,西方不少经济学说、观点也从各个不同方面,支持政府对市场的

介入,试举三、四例:

——“内在波动说”。认为经济体系就其本性而言就是“内在不稳定的”。因为目前的状况都是经济中利益主体所做决策或选择的结果, 而通常这些决策和选择都是在盲目或不确知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预期的结果往往同实际的情况相去很远,结果是经济主体不得不在仍然盲目的和不确知的情况下不断做出新的决策或选择,从而内在地构成经济体系的波动性或不稳定性。实际上,早在40 年代,波兰的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就论证了新古典自由竞争理论的矛盾,指出,靠弹性价格自动恢复经济均衡、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是很不现实的,概率很小,小到何种程度?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概率论不完全排除一个猴子在打字机上可能打出“大英百科全书”的字样,但是考虑如此之小的概率没有丝毫价值。①

——“价格粘滞说”。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济体系内部的各种垄断因素的作用,商品价格特别是劳动力价格呈“粘滞性”,结果是经济体系的价格机制无法实现灵活的调整,从而在经济衰退时,不能够通过商品价格和货币工资的迅速下降来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及时回升,使得整个经济体系会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这样,由于实际上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总产出,经济体系内的个人和社会都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从长期看,经济体系中的粘性价格最终会缓慢地调整到保证充分就业的水平,整个经济也最终会恢复到充分就业,但在短期内, 为了私人和社会的福利,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刺激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这种干预被称力“微调”,它并不是要求政府协助经济体系恢复价格灵活调整,而是要求政府运用手中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刺激或抑制经济体系中的总需求,使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两者都限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这就是根据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而衍生的所谓相机抉择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稳定政策观。①

——“蜘蛛网”理论。市场中根据价格信号分散决策的行为,可能因不完善的信息(从个体角度看,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使之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局限性,因而信息始终是不完备的)、不合理的预测等而出现失误,典型的就是农业上称为“蜘蛛网”问题的例子:如果农民认为比较高的价格能持续到下一个收获季节,他这么做,在收获季节到来时,便会造成市场上供过于求,实际价格低干预计价格的情况。这个未预料到的结果可能使所有农民限制生产。如果农民再次预计这时的价格会持续到收成下一个收获季节时,又会产生求大于供。这一实际情况为国家找到了干预市场的理由。

——制度悖论。还有其他许多因素阻碍着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需要某种形式的集体强制,如:各个理性的经济人合在一起竟会选择对己不利的制度安排,典型的例子是法西斯德国;“相对福利说”,那种使别人受损程度大于自己的制度安排同样是可以接受的;“囚犯悖论”, 两个囚犯关在两个互为隔离的囚室里,如 A 招供,可获两年减刑(若 B 不招),或一年减刑(若 B 也招),如 A 不用,将判三年(而 B 招供),

① 洪银兴等著:《当代东欧经济学流派》,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7 页。

① 陆家骝:“市场经济与稳定政策”,载《经济发展研究》1993 年第 3 期。

或无罪开释(若 B 也不招),同样的规则适用于 B。均衡解是两人都招, 获一年减刑,但帕累托最优解是两人都不招,无罪开释。囚犯悖论的存在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由,也就是施蒂格利茨所说的“强迫合作机制”; “理性的无知”,理性的个人深知在人数众多时自己的那一票无足轻重, 从而采取不负责的行动;信息不对称,有些人了解多一些而另一些了解少一些;“信息搜集费用”,明智的经济人只力在搜集信息的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才会去搜集信息(一般大件商品价格趋于同一,小件的则不同,因为消费者去寻找信息的成本可能大于因此而获得的收益); “选择规则”,如在 ABC 项中,AB 可接受,不接受 C,但规定要么全接受,要么全放弃,那 C 也只好被采纳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既不喜欢布什也不喜欢克林顿,但没有办法,只好选一个了;“肯尼思·阿罗谜阵”,投票者可能在项目 A、B 中选择 A,在项目 B、C 中选择 B,但在 A、C 中却选择了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