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 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作为一个后发行为,注定了我们将超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进程。应当看到,虽然我们有着“后发优势”,可以少走些弯路,却不可能摆脱市场发育与成熟的内在规律,仍将面对别国曾经遇到的同样或类似的难题。马克思曾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和借鉴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经济的理由。
与其他西方国家同属“混合经济制度”的美国,在保持自由市场经济特性方面做得最为出色,故而人们作经济体制比较时,往往将之看作自由经济的现实典型范式,美国人也引以为豪,认为正是这一自由市场制度造就了美国建国 200 多年来的经济繁荣。
纵观美国市场经济,不难发现它的两大特点:一是它拥有一个得到宪法保护和促进的国内统一大市场。美国宪法的不少条款是以保护国内市场的统一、维护自由市场的运转为目的的。这一市场如此庞大和富有潜力,可谓盖世无双。二是它有一个由宪法保障的私有财产权、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进取精神构成的竞争机制,充满生机和活力。持续增长的私人投资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私营企业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率保证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也是我们把握美国市场发展过程的两条主线。
本书从历史的经验、现实的借鉴和未来的参考这三方面入手,介绍了美国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碰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美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几个方面及其变革和创新,并试图用历史的、系统的、发展的和比较的观点,去观察美国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
历史的观点。 19 世纪后半期的美国经济,被认为是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模式的体制。在这种经济中,市场作为主要的协调机制起作用,经济决策权分散在数量甚多的当事人手中。然而,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看到:在美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中,政府曾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一事实现今可能被忽视了;“自由放任”决不意味着经济行为主体可以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它始终同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集体强制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放任是指具有理性的“经济人”在法治规则的保障与约束下进行自由选择;即使在推崇“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国度,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它所执行的关税保护政策甚至可能是最严厉的;市场经济要显示自己配置资源的高效率,必须经过一个过程,在一定时期里,它可能是混乱的、代价高昂的,等等。米歇尔·博德说过一句对我们很有启发的话:从资本主义的最初形成开始,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私有基础与国有基础并存,竞争与垄断并存。①
-
系统的观点。市场经济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没有完整的市场体系,也就难以圆满地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要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还要有世界市场;不仅有商品和服务市场,
①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2 页。
还要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不仅有现货交易市场,还要有期货市场,等等。如果把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看,它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供给和需求,用斯密的原话说,“利己的涧滑油会使齿轮奇迹般地正常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自组织功能”,不需要政府大包大揽地介入,否则只能是自讨苦吃;尽管市场自我调节具有事后调整、短期波动的缺陷,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系统的观点要求我们去分析美国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它之所以运转良好或不好,不仅因为它是“自由的”, 而且还在于围绕它的所有其他因素。①
-
发展的观点。美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私有制、自由劳动力和市场等,是与其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即便如此,仍需要不断地创新。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系统,应具有强有力的和内在的创新冲动,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技术、组织和制度上的变革,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和条件。因为存在“市场失灵”,产生了政府干预的必要,以消除垄断、信息不充分和外部性。而政府干预本身也存在失灵现象,又需要进行再度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这些都是创新的重要内容。当今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创新和变化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向信息经济转型和日益加剧的外部竞争压力,市场创新又成了社会经济的一项全面的和综合性工程,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制订技术产业政策,增加出口和拓展国际市场,改革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工人的素质,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竞争机制,等等。
-
比较的观点。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相互竞争。彼此吸收的过程之中。美国、德国和日本之所以形成三大特色鲜明的模式,源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美国的个人主义色彩浓烈,不爱储蓄,商界、劳工界和政府之间怀有故意,与日本的公司资本主义、团结精神、崇尚节俭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从体制上看,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干预程度深、结构封闭度高、国际化水平低、对外竞争力强而自成一体。德国则试图将市场自由竞争和社会平衡相结合,追求“经济效率”、“个性自由”和“社会公正”,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然而,在它们的运行中也显出越来越多的共同点, 一种是由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所支配的,如都是以私有制为主的各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都用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加以补充等,一种则是因吸收其他不同模式而出现的相似,如美日两国在企业制度上的相互借鉴。当然,所谓的优与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将各种模式的优点相加造出一种新的“超级”模式来。
陶 坚1995 年 6 月于北京
① 帕特里克·M 博尔曼:“超出供给和需求:市场经济的框架”。美国《挑战》杂志 1994 年 3—4 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