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欲”说起
前几年,美国有人曾做过这么一个民意测验:问被调查人“希望” 有多少收入,回答是,为全部美国家庭当前实际平均收入的 2—3 倍;又问居民要增加多少收入才足以生活,各种收入层次的家庭都认为,至少要比现有收入多 10—20%。于是调查者断言,未来的发展主要希望不能放在增加生产能力上,而要靠“减少人们的欲望”。
将“节欲”作为美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最优选择”,恐怕和者甚少。不过,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类似的活倒是屡见不鲜的,而且实实在在也起过不可小视的作用。当时,美国的圣人贤士们关心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起步之际,如何保证有充足的资本积累而不被人们无谓地消费掉?请看看大名鼎鼎的本杰明·弗兰克林是怎样向世人劝告的:①
要记住,时间就是金钱。一个通过自己一天劳动可以挣到十先令的人,如果游逛或闲坐半天,尽管他在玩乐或消闲中只花了六便士,也不应将此算作全部开销;因为他实际上还另外花掉了、或者不如说还另外扔掉了五先令。
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把他的钱放在我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是将利息,或者在那段时间用这笔钱可以得到的一切给了我。只要这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会相当可观。
要记住,金钱具有革生繁行性。金钱可以产生金钱,其孳息可以再生更多孳息,如此下去,五先令一变就是六先令,再变就是七先令三便士,如此下去,一直变到一百镑。钱数越多,每次转变所产生的钱也越多,这样利润的增长就越来越快。谁要是杀掉一只育龄母猪,谁就毁掉了它数以千计的后代,谁要是毁掉一个克朗也就毁掉了它可能产生的一切,甚至可达无数英镑。
怎样才能让大多数人都能心甘情愿地节制消费、为社会发展进行投资呢?除了主要靠我们在第二节里所说的私有产权保障外,道德规范不失为有效的约束手段,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肇始阶段。马克斯·韦伯就十分推崇欧美的宗教传统特别是新教的力量及在其影响下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甚至断言,“现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问题不是以资本主义方式使用的资本额从何而来的问题,而首先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
② 艾登姆等:《经济体制》,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22 页。
① 转引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1—22 页。
①
在美国社会,对豪门的放纵挥霍以及暴发户的奢华炫耀都深恶痛
绝,而对中产阶级有节制的白手起家者却怀有最崇高的道德敬意。如果从 19 世纪初算起,美国差不多经过 100 多年的艰苦奋斗,到了本世纪 20 年代,即所谓美国“繁荣的十年”,方才开始进入“消费社会”的。充分发展的工业经济要求为产品开辟新的国内市场,诸如俭朴、节约、自我约束等生产道德观,逐渐被鼓励购买、鼓励享乐的消费道德观所取代, 大规模消费被视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享乐主义开始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也正是在 20 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凶猛的投机狂潮。大骗局
把几十万人诱引到罗网中。抬高热门股票的合伙经营机构,把 2 美元购入的股票以 52 美元的价格卖出。20 年代美国股票交易的 90%是投机性的,而不是为了投资目的。1929 年,股市终于崩溃,股民投机损失了近250 亿美元。①
虽然本世纪美国文化朝“享乐主义”和“用户至上主义”方向移动, 甚至个人欲望的膨胀、借债消费被认为是美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支持力量,然而,“美国社会结构仍然仰仗于节俭、刻苦工作、自我节制和讲求效率的旧有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