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招齐出古市场

随着其他西方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美国对别国市场的依赖也在不断加重。著名美国国际经济学家卡鲍曾提供过一些有趣的数字:①

——在美国每 8 个制造业工人中,就有 1 人为出口行业生产。

——40%的航空设备和建筑机械供出口。

——三分之一的农田为出口而生产, 50%的稻米、大豆和小麦出口到国外。

——美国公司利润的三分之一来自它们的海外活动。

——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七分之一直接与出口有关。

——每出口 10 亿美元的货物,可创造 3 万个就业机会。

——世界生产总额的 16%用于国际交换。

显而易见,美国舒舒服服靠庞大的国内市场过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对国际市场更加看重。进入 80 年代,亚太地区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巨大市场引起了美国的关注,不少美国大公司将其经营重心转到亚太地

① 转引自朱刚体:《当代西方国际经济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0—31 页。

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亚太地区已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贸易总额的 41%,美国的对外市场战略重心也必须相应调整,反映这种变化。德、法、俄、印等大国的政策正急剧向亚洲倾斜,美国亟需制定一个能迅速执行且卓有成效的亚太市场战略,应付这种巨大的“赶超压力”。美国已从亚太市场战略初步实施中尝到甜头,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的实施使美国1994 年上半年向墨西哥的出口增长了 17%,为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增长的两倍多。

近年来,美国正采取扩展贸易、增加投资、占领市场三阶段相继跟进的方法,实施其对外市场战略,首先,以“公平贸易”为大旗,矛头指向原先较为封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以进攻性贸易手段轰击别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封闭的大门”。其次,通过谈判、对话、施压等多种手段, 清除别国的投资障碍,以便美国资本和技术长驱直入。近两年里,美国相继进行了美日贸易谈判、美韩经济对话、美中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谈判,及与台湾(地区)、印度等的经济对话,目标都在于“使美国商品和服务更好地进入亚洲市场”。再次,巩固在拉美市场、即所谓“西半球 34 个民主国家”的大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并扩大在新兴市场如中国、

东欧和俄罗斯、南非等市场份额。为此,美国商务部于 1993 年 9 月出台

了国策性的“国家出口战略”。计划将出口从 1993 年的 6400 亿美元增

至 2000 年的 10000 亿美元,并创造 600 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为了顺利地推行上述战略,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泰森建议:在实施手段上,积极使用 301 条款以迫使别的国家打开市场大门, 对它国给予选择性的对等措施,即除非它国市场对美国做相对程度的开放,否则美国市场也不对该国货品开放;美国对别国市场的要求不仅须以“规则导向”,即大家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也要以“结果寻向”, 即美国货必须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用反倾销法阻止它国的高科技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倾销;和别国共同讨论防止某国的高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造成垄断;以多边谈判规范政府补贴的范围和幅度。

因而,克林顿政府在贸易政策实施手法上,显示出下列几个特点:

(1)开发新的手段。一是充分运用国内法,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 二是变换保护主义花样,比如克林顿接过欧盟提出的“全球社会契约论”,以劳工待遇和福利、生态环境等推行其“新干涉主义”,三是辅以对外援助、技术出口、国际金融等政策工具,如在外援上,转向通过贸易来推动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 (2)重结果,要有“看得见的进展”。美国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框架协议,而要有具体的“开放市场清单”、“商品减税清单”和“数值指标”。(3)态度强硬。“四不主义”事实上己成为它的贸易行为准则,即不固守自由贸易信条、不容忍不公平贸易、不拖延报复时间、不放弃以经贸手段达成政治目的。如 1993 年 1 月 27 日,克林顿上台伊始,就对进口钢材征收最高达 109

%的惩罚性关税,涉及西欧、日本等 8 个工业国和 11 个发展中国家。3 月底。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被列入有“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竟达 44 个。(4)目标坚定,方式灵活。如在 APEC 问题上,美国搞贸易自由化和组织机制化的意图很明确,但同时又少不了强调与欧洲联盟的“主权转让”、“深度一体化”、“广泛机制化”的本质区别,承认差异性

和渐进性,想必是东亚国家对美国多次大声说“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