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收获

上述一系列的创新活动,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1. 提高了美国企业的生产率。生产率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企业在更有效地、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它们的商品。 1990 年以来,美国的生产率以每年 2.5% 的速度增长,是过去 20 年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去年,美国的生产率

提高了 2.2%,已是连续第 5 年提高。其中,制造业生产率 1993 年上升3.2%,1994 年 4.9%。而德国、日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落后于美国, 在 1980—1992 年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60%,而日本为 49

%,欧共体为 44%。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德、日在企业的改组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生产信息化等方面,落后于美国,因而近几年它们在劳动生产率上的提高也落后于美国。

  1. 改善了美国企业的经营绩效。经过十多年努力,日本式的严格管理制度已在美国工厂和工人中扎下了根,帮助美国在汽车、钢铁、半导体等领域赶上甚至超过日本。去年,美国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丢失达十几年之久的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的宝座。1993 年,夺回了半导体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在个人电脑国际市场的份额由 1985 年的 59%上升至 1992 年的 70%。而与之相反,日本企业却因 80 年代的竞争优势而显得有些盲目自负,未能及时认识到信息革命所产生的小型化和数字化的意义,在产业调整上略显迟缓,因此,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步减退。去年,日本汽车出口数量减少 11%多,在欧洲市场销量降幅超过 14%,日本进口的电视机数量去年首次超过出口的数量。日本公司 80 年代末期在美国房地产业投入的 320 亿美元。按今天的

实际价格计算只剩下了 150 亿美元,净损失达 170 亿美元。

  1. 增强了美国企业的自信心。一些经济分析专家认为,美国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比日本、德国分别高出 17%和 21%的情况下,劳动成

本却比它们分别低 20%和 30%;美国企业利用电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要快于日、德,因而可能扭转在这些部门不利的竞争态势;日、德企业家缺乏美国企业家的冒险精神;美国的劳动市场灵活、适应能力强, 十年间有数千万人因经济结构变革而更换了工作,这在搞终身雇佣制的日本和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是“难以想象的”;“以 IBM 为典型的横向的美国系列,很有可能比日本的纵向系列更具潜力”,等等。总之, 美国企业恢复了与日本和德国企业竞争的自信心,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已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害怕日本汽车了,有人还乐观地断言,日本主宰国际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美欧与日本之间的经济冷战可能已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