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 年—1985 年工业国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份

美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瑞典

英国

1880*

8

15

10

11

6

10

1929*

10

19

31

19

8

24

1960

28

35

32

18

31

32

1985

37

52

47

33

65

48

*为国民生产总值

在相当长的时期,美国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落在财政政策上面, 将货币政策作为补充。80 年代初里根执政后,开始两者并举的办法。实行了在削减政府开支和减税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增长的政策。美国政府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联邦储备系统通过调节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变动来调节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则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美国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保持物价稳定,保持适当的利率水平,短期目标在于稳定货币。主要的手段有:一是公开市场业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制定货币政

①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第 94 页。

② 巴特拉:《1990 年大萧条》,上海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74—75 页、第 191 页。

策的关键机构,每年召开 8 次委员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认真的分析后, 就是否干预国内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如何干预等问题进行讨论,正式意见确定之后,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执行。二是贴现率。过去所依靠的手段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但由于各种基金会和私人游资数额巨大,不得已转向利率杠杆。三是存款准备金。这几个手段相互配合、文替运用。

美联储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独立性,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对国会负责,不受来自其他方面包括白宫的影响,与财政部无隶属关系,自己可以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财政部无权干预。据研究,一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该国的通货膨胀指数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总计数之间有着某种正相关关系,即独立性越强,通胀指数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总计数越低。二是超前性。 1994 年,

在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形势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未雨绸缪,自 1994 年 2 月以来的一年内,7 次提高利率,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资金的利率)和贴现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达到 6%和 5.25%,以期防通胀于未然。三是有效性。这些加息措施对于稳定经济信心起了作用。以致于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仅次于总统的第二号人物。①

用法律来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秩序,是美国的一贯传统。美国的经济立法比较健全,诸如《合伙法》、《公司法》、《税法》、《破产法》、

《金融法》、《劳动法》、《环境法》、《反垄断法》等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和施行,旨在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为了使政府的监督和调控得以实现。

另外,行政手段也是对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在美国互相牵制和权力均等的政治制度之下,要通过一项法律,进展缓慢是毫不足奇的。因此,具有很强灵活性的行政手段便有了用武之地,比如,美国政府在谢尔曼法通过后约 25 年,即从 1914 年开始,意识到单靠法律手段来调控反竞争行为还不够,而必须用行政监督作为加强法律的力量。这条路线一直延续至今。工商界人士也赞同这种行政调控,因为法律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赶不上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任何法规都无法控制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经济决策,所以,企业家们预先知道其行为是否违法很重要, 他们赞同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来指明自己的活动是否合法。当然,在作出行政命令之前,必须倾听来自企业、工会、各种利益集团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