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民经济的回升与畸形发展

1968 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基层单位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之后,1969 年 4 月又召开了中共九大,国内政治形势稍

趋稳定,加上广大人民群众对动乱已经十分厌恶,和苏联对我国施加军事压力等原因,从上到下都有恢复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搞好生产的愿望。

1968 年底,周恩来指示即刻着手编制 1969 年的国民经济计划。

1969 年 2 月召开了中断两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下达了《1969 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稿)》。这个《计划纲要(草稿)》由于是临时班子仓促起草的,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所以比较粗糙,大多数指标过高,难于实施,但它毕竟结束了两年经济发展无计划的状态,使国民经济发展重新走上计划经济的轨道。

在这样一种比较有利的环境下,1969 年的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并缓慢地回升。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 1966 年的水平。1969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261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8%,比 1966 年增长了 7.2%。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同 1966 年相比,粮食为 98.6%;棉花为 89% ;钢为 87

%;原煤增长 5.6%;原油增长 49,4%;发电量增长 13.9%,1969 年财政收入虽比上年增加 45.8%,但仍未达到 1966 年水平。

上述情况说明 1969 年主要经济指标除少数外,大部分仍然相当于或低于

1966 年的水平。如果与计划指标相比,除原油外,几乎全部未能完成计划。

这表明 1969 年的经济回升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经济工作中的严重困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和解决。

进入 1970 年,国务院于 2 月 15 日至 3 月 21 日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拟定了 1970 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并着手研究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由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可能导致外敌入侵的估计过于严重,对国内经济形势初见好转过于乐观,会议突出强调要“以战备为纲”,要“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后方”,要求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会议规定 1970 年工业总产值比 1969 年增长 17

%,基建投资增长 46%;粮食产量达到 6000 亿斤—6500 亿斤;钢达到 3500 万吨—4000 万吨;煤达到 4 亿吨—4.3 亿吨等。

为了完成 1970 年度计划指标,使经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本年度内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一)根据战备的要求,优先照顾和重点安排内地大三线战略后方的建设。1970 年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完成的投资额中,内地建设占 55%。(二)稳定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70 年 8 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重申《农业六十条》中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现阶段的政策,提出加快北方缺粮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加肥料,发展养猪;搞好农业机械化等。(三)大力支持地方发展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等“五小”工业。(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为解决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和建立地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要求,将包括鞍钢、大庆油田、长春一汽等在内的 2600 多个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不加区别地下放给省、市、自治区管理,有的又层层下放,有的实行双重领导。

由于采取了以上的政策措施,1970 年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25.7%,大部分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了 1966 年的指标。

1970 年国民经济发展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基本上完成了 1965 年 5 月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

1970 年国民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文化大革命”依然持续,“左”的错误还占据统治地位,加上林彪、江青一伙的干扰破坏,在这一年的经济工作中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如基建规模偏大,积累率过高, 原材料工业不能适应加工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内地建设过急过快,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下放一哄而下,缺乏统一组织指导,造成企业管理混乱等等。

1971 年至 1975 年是发展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四五”计划强调以战备为中心,制定了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四五”计划的第一年 1971 年的经济计划突出发展重工业,突出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制定过高的指标,狠抓内地和国防工业建设。这样造成这一年国民经济出现“三个突破”的严重问题,即职工人数突破 5000 万人,工资总额突破

300 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 800 亿斤。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供应紧张,货币发行量增加,并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周恩来发现了“三个突破”的问题。在 1971 年 12 月 5 日听取国家计委汇报情况时,他指出,现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乱得很,要整顿。12 月 16 日至1972 年 2 月 12 日,全国计划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起草了《会议纪要》,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若干措施,要求加强统一计划,整顿企业管理,恢复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但张春桥借口《纪要》长了,不好发,阻止文件下发。这样,到 1972 年底,虽然采取了措施,但“三个突破”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 相反还有所发展。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除了进口粮食外,还挖了国家库存,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一个窟窿”。

1973 年 1 月 7 日至 3 月 30 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研究了解决“三个突破”、“一个窟窿”问题的具体措施,提出调整“四五”计划过高的计划指标,大力加强农业,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适当降低国防建设费用, 精简职工人数。

经过 1972 年和 1973 年两年的整顿,国民经济形势有了好转。1973 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1973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 3967 亿元, 比上年增长 9.2%;主要工业和农业产品都有所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10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8.2%;财政收入 80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6%, 实现收支平衡。1973 年成为这几年来国民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

取得这样的成绩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在长期动乱的局面下,始终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使我国的工业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和科学技术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