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 提出

1982 年 9 月 1 日至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

重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 1545 名,候补代表 145 名,代表着全国 3965 万多名党员。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和通过新的党章;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邓小平致开幕词。开幕词回顾了党的历史,论述了党的十二大的历史地位。他说:党的七大是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党的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 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这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正确的纲领,一定能够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他强调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还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①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分六个部分:(一)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

(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六)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回顾了过去六年党领导人民进行拨乱反正的战斗历程,对比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过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满怀信心地宣告了我党历史上第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的胜利实现。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

①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9.①,《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 第 370—373 页。

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指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从 1981 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 1980 年的 7100 亿增加到 2000 年的 2.8 万亿左右。实现这个目标, 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把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实现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是符合我国经济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的。这就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报告还实事求是地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即农业、能源、交通以及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大会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解决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寻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以及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几个重要原则问题。这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报告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报告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些理论和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 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报告最后强调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①

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新党章。新党章清除了 1977 年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八大党章的优点,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还规定中央和省一级设顾问委员会,作为新老干部交替的过渡性机构,以发挥许多从第一线退下来的富有经验的老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参谋作用。大会确定,从 1983 年下半年开始,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

大会选出中央委员 210 名,候补中央委员 138 名,组成第十二届中央委

员会。同时选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72 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32 人。在随后举行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了中央机关。中央政治局委员: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乌兰夫、方毅、邓小平、邓颖超、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宋任穷、张廷发、陈云、赵紫阳、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真、廖承志;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姚依林、秦基伟、陈慕华。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全会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全会批准

①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9.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第 6—61 页。

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全会批准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黄克诚为第二书记。这时,党中央领导集体中,除老一辈领导人外,增加了新的成员。邓小平是这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在党的十二大后两十月,1982 年 11 月至 12 月间在北京举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叶剑英主持开幕大会。

彭真受叶剑英主任委员的委托,代表宪法修改委员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彭真说,这次宪法的修改、讨论工作前后进行了两年之久,是做得相当认真、慎重和周到的。1980 年 9 月 10 日成立宪

法修改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于 1982 年 2 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这个讨论稿经中央各方面各部门负责人的多次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4 月,宪法修改委员会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布,支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在全国讨论基础上,宪法修改委员会又作了一些修改,并于 11 月 23 日通过,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宪法修改草案总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宪法修改草案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彭真就宪法修改草案的基本内容,联系全民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对六个问题作了说明:

  1. 关于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 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 关于国家机构;

  5. 关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6. 关于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个宪法修改草案 12 月 4 日正式通过。

新宪法有序言、四章 138 条。序言中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走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新宪法不但彻底纠正了 1978 年宪法中还存在的缺点,而且内容更加完备,增加了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规定。

赵紫阳作《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六五”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六五”计划把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具体化了,是一个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近期规划。

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1985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8710 亿元,比 1980 年

的 7159 亿元增加 1551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由 2187 亿元增加到 2660 亿

元,工业总产值由 4972 亿元增加到 6050 亿元,都是平均每年递增 4%,在

执行中争取达到 5%。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计划平均每年递增 5%, 重工业产值计划平均每年递增 3%。到 1985 年,全国粮食产量计划达到 36000

万吨,比 1980 年增长 12.3%;原煤 7 亿吨,增长 12.9%;钢 3900 万吨,增长 5.1%。“六五”计划期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安排 2300 亿元。“六五”计划安排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 15.9%。“六五”计划期间,要继续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等决议。

1983 年 6 月,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超额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制定和执行第七个五年计划,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而奋斗。大会选举李先念为国家主席,彭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赵紫阳力国务院总理,选举邓小平为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