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跃进”的发动和全民大炼钢铁
“大跃进”的发动是从掀起农业生产高潮开始的。
1957 年 9 月 24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
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要求各地掀起农业生产高潮。10 月 11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在五年内赶上和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的社论,认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应该和可能更快些”,指出:“多数地区的多数合作社在五年内赶上和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大跃进”。10 月 25 日,农业发展纲要经过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修改后正式公布。10 月 27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力《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通过这些社论,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大跃进”的号召。11 月和 12 月,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反对右倾保守,推动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
- 月,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 40 周年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
议,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莫斯科。在会上,苏联提出 15 年赶上和
超过美国的目标。毛泽东在征得中央其他领导人同意后提出中国 15 年钢产量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 月,刘少奇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致词中,
向全国人民公开宣布了 15 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
者超过英国的口号。这年冬天到 1958 年春,全国农村动员了六、七千万人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这实际上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
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大跃进”运动从酝酿发动进入了全面开展阶段。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经济计划,制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在农业方面,原定用 12 年时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目标,但成都会议提出争取 7 年实现, 而各省市又层层加码,有的提出 5 年、3 年,河南省则提出 1 年实现。6 月, 华东协作区召开农业规划会议,对粮食产量提出不切实的指标,要求今明两年粮食产量达到每人平均 1000—1500 斤,3 至 5 年内达到每人平均 2000 斤。
据此,中共中央在 6 月估计,1958 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可增产 1000 亿斤,达
到 4700 亿斤。
伴随着高指标,浮夸风日益泛滥开来,这成为 1958 年农业“大跃进”的
显著特征。在 1958 年夏收期间,各地不断报高产,放“卫星”。如:广西环
江县红旗农业社水稻亩产 130434 斤;青海柴达木蹇什克农场小麦亩产 8585 斤。这一时期的报刊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6 月 14 日,《人民日报》的社论说:“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7 月 23 日,
《人民日报》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宣传报道。在普遍存在浮夸风的情况下,农业部公布 1958 年夏收粮食产量达到 1010 亿斤,比上年增产 413 亿斤,增长了 69%。浮夸风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它使许多人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我国农业问题解决了,进而造成全党和全国的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首先是钢铁上来,引发了全民大炼钢铁。
为了推动“大跃进”的开展,1958 年 6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 7 个协作区,要求各协作区和有条件的省尽快地分别建立大型的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比较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从 6 月初到 6 月 15 日止,将中央各部门所属 80%的企、事业单位共 880 多个下放给地方管理。同时还下放计划管理权、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劳动管理权、财政税收权和商业、银行管理权等权限,还允许各地发行地方建设公债。经济管理体制的下放,原本是调动地方积极性,更好地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左” 倾思想指导下,这种下放出发点是为了全面推进“大跃进”,其结果造成了经济建设中的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使职工队伍和基本建设规模急剧膨胀。此后,各地先后掀起了群众性的大办工业的运动,其中又以钢铁生产作为重点。
自从中共中央提出在 15 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和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以后,追求钢铁产量的增长成为经济建设的中心,成为工业“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口号。
1958 年 3 月成都会议确定 1958 年钢产量的第二本帐为 700 万吨。5 月底,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提高至 85O 万吨。6 月,各协作区钢铁规划会议竞相提高计划指标,冶金部经过汇总向中央提出 1959 年全国钢产量可超过
3000 万吨,到 1962 年达到 8000 万吨,甚至 900O 万吨。为此,1958 年必须
达到 1000 万吨以上。6 月 19 日,毛泽东说:干脆一点吧,翻一番,何必拖
拖拉拉呢?搞 1100 万吨(后对外宣布为 1070 万吨)。但是,7 月份的产钢
计划完成情况很不理想,只生产 70 万吨钢,l 月到 7 月底累计产钢 380 万吨
多,同 1100 万吨的计划相差约 700 多万吨。8 月 16 日,毛泽东感到产钢计划有完不成的危险,决定实行党委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大办钢铁。
1958 年 8 月 17 日至 30 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通称“北戴河会议”。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 1959 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工业生产、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等问题,通过了《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 1070 万吨钢
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关于 1959
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等 40 项决议。会议对当时国内经济形
势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认为 1958 年农业生产出现“大跃迸”,粮食总产量
可达 6000—7000 亿斤,比上年增产 60—90%,棉花将达 7000 万担,比上年
增产 1 倍以上。基于这种盲目乐观的估计,会议认为我国农业问题已经解决了,注意力应转移到工业上来。会议决定当前工业的中心问题是钢铁生产和机械生产,并正式确定 1958 年的钢产量要在 1957 年的 535 万吨的基础上增
加 1 倍,达到 1070 万吨。此外,会议还确定了一批 1959 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的高指标,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
由于北戴河会议确定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的高指标,以及建立人民公社的要求,会后全国迅速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使国民经济陷入混乱之中。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掀起高潮井成为“大跃进”的中心。然而,在 4 个月时间里生产 620 万吨钢(前 8 个月生产了 450 万吨),从当时钢铁工业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采矿、能源等生产能力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了实现钢产量翻一番的高指标,全国各地采取许多强有力的措施。例如:
(1)各地区、各部门把钢铁生产放在首位。凡与大炼钢铁在设备、材料、
能源、人力等方面发生矛盾的其它工业部门,一律“停车让路”,保证钢铁生产的需要。(2)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小土群。除了原有大中型钢铁企业发动群众突击炼钢炼铁以外,全国动员大批群众采取土法炼铁、炼钢。到 1968
年 9 月,全国有 5000 万人直接从事冶炼工作,建立各种规模、大小不一的小
高炉、土高炉 60 万座。到 12 月大炼钢铁的人数达到 9000 万。同时,尚有
2000 万人从事找矿、挖煤、交通运输、后勤保障等工作。(3)不断追加投资,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1958 年基建投资总额为 267 亿元,比上年 138 亿元增加 97%,相当于“一
五”期间投资总额 550 亿元的一半。
经过几千万人 4 个月的日夜苦战,到 1958 年底宣布全年钢产量为 1108
万吨。但是,其中 300 万吨不合格,无法使用。
钢铁生产指标虽然完成了,但以全民大炼钢铁为高潮的“大跃进”运动却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加工业与农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及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严重失调;占用农村劳动力过多,造成 1958 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经济效益极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被白白浪费,尤其矿产和森林资源损失严有;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