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开始执行

“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走进了一个重要阶段。

1991—2000 年,即本世纪的最后十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能否在 90 年代巩固和发展 80 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在 1990 年 12 月召开了十三届七中全会。李鹏在全会上作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的说明》。这是一次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十年的重要会议,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面奋斗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建议》在充分肯定十年成就,科学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正确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定了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基本指导方针,确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确定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部署和措施。

根据《建议》,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草案)》,经 1991 年 3 月至 4 月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正式付诸实施。

《纲要》共分为十个部分。一、序言;二、1991—2000 年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三、“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综合经济指标;四、“八五”期间主要经济部门发展的任务和政策;五,“八五”期间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政策;六、“八五”期间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政策;七、“八五” 期间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八、“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九、“八五”期间人民生活和消费政策;十、“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纲要》规定了 1991—2000 年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提出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一)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 1980 年翻两番。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到 2000 年,以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31100 亿元,平

均每年增长 6%。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6. 1%,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3.5%,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6.8%;(二)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富,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三)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建设, 为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四)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健全。按以上奋斗目标的要求,到 2000 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将取得全面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将以新的姿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纲要》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制定和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基本指导方针。这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全面贯彻这些方针,是使我国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到本世纪末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纲要》还规定了今后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一)按照国民经济逐步现代化的要求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改组、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建筑工业和第三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逐步走向现代化。(二)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努力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三)继续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使我国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四) 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五)继续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争取经过十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七)坚持“一国两制”原则,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纲要》提出的以上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是今后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具体实施中,大致分为前五年(“八五”计划时期〕和后五年(“九五”计划时期)两个阶段。“八五”计划时期,要着眼于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和深化改革,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九五”时期发展打好基础。“九五”计划时期,要在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产力布局,提高经济素质和理顺基本经济关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全面实现到本世纪末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纲要》详尽地规划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八五”时期,必须正确地处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整个“八五”期间,都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实条件的可能,在确保经济与社会稳定前提下,积极深化改革,使改革更好地促进治理整顿和经济发展。

“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有以下八个方面:(一)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二)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使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相适应;使农业与工业、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有所改善;使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逐步得到改善;使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化的倾向得到抑制。(三)立足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 积极地、有重点地推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四)采取适当的办法与步骤,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特别中央财政收入,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补贴,逐步改善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五)进一步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并使之更好地为调整结构、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服务。(六)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智力,巩固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格局,把扩大对外开放同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结合起来。(七)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健全企业合理的经营机制为中心,协调配套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形成。(八)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为巩固 80 年代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

“八五”计划制定更高、更新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指标:按 1990 年价格来计算,1995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3250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5%;农业总产值达 8780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3. 5%;工业总产值达到 32700 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 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5 比 1990 年增长 53.9%,平均每年增长 9%。五年内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每年递增 2%, 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递增 3.5%。五年内,要通过多种形式安置城镇就业人口 3200 万人,争取在“八五”期间把城镇待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八五”计划在制定规划经济高速发展的宏伟蓝图时,坚持“两手抓”方针,强调“八五”期间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八五”计划规划在 5 年内力争在占全国人口 80%以上的地区普及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占全国人口 30%以上的地区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力争培养各类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 1100 万人。到

1995 年,研究生在校生达 9 万多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达 210 万人,同时继续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力量,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开展岗位培训。

1991、1992 年是执行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头两年,由于认真贯彻

《纲要》的基本精神,继续坚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基本方针,我国国民经济步人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工农业生产实现适度增长。

1991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1958Q 亿元,比上年增长 7%,明显超过计划的 4.5%的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已基本恢复到与现有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水平。1991 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经过举国上下的一致抗灾救灾,仍夺得了农业生产的好收成。全年农业总产值 8008 亿元,比

上年增长 3%。工业生产回升较快,总产值达 282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 2

%。1992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39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全年农业总增加值 58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7%,全年工业增加值 10116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8%,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二)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比例稳步增加,结构有所改善。

1991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52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 6 %。199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 7582 亿元,比上年增长 37. 6 %,(三)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内市场逐步恢复,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由于认真贯彻治理整顿,1991 年,全年供需差率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已处于基本正常范畴。全年物价基本平稳,1991 年零售物价上涨 2.9%,1992 年上涨 5.4%。国内市场疲软消除,出现了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新局面。据统计,1991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9398 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 10%。

1992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10894 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 9.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储蓄持续增加。

1991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收入 1570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 7.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710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2%。1991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9110 亿元,比上年增加 29.5%。

1992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 1826 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加 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 784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5。9%。1992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11545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26.8%。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