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建设的高潮
从 1953 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是一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文化建设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是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主持进行的。从1951 年开始着手。
1952 年 12 月 22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 1953 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1953 年 4 月,中央批准下达 1953 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中央编制第一
个五年计划,前后历时 4 年,经过 5 次修改,到 1954 年 9 月基本定案。1955
年 3 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同年 7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1957)》。
编制“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并对各种比例关系进行深入地探讨。正如陈云所说: “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台比例的”。①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②的 694 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① 陈云:《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1954 年 6 月 30 日),《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 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 228 页。
② 国家为着便于管理和掌握重大的基本建设单位,按照我国的具体情况,规定出各类基本建设单位的投资限额。凡一个建设单位,不论其为新建、改建或恢复,它的全部投资额大于限额者,即是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小于限额者,即限倾以下的建设单位。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①
“一五”计划建设规模是宏大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的。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 766.4 亿元,折合黄金 7 亿两以上。其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占支出总数的 55.8%。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 1952 年的 827.1 亿元, 增加到 1957 年的 1249.9 亿元,增长 51.l%,平均每年增长 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 1952 年的 270.1 亿元,增加到 1957 年的 535.6 亿元,增长 98.3
%,平均每年增长 14.7%。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每年增长 17.8%;消费资料的生产平均每年增长 12.4%。到 1957 年主要工业产品的指标达到:钢412 万吨,煤 11298.5 万吨,发电量 159 亿度(千瓦小时)。五年内,农业及副业总产值增长 23.3%,平均每年增长 4.3%;粮食、棉花每年增长速度为 3.3%和 4.6%,到 1957 年粮食产量达到 3856.2 亿斤,棉花达到 32.7 亿斤,分别比 1952 年增长 17.6%和 25.4%②五年内,要求交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等事业都要有相应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在生产不断增长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业人数共增加 420 万入, 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加 33%,农村人口的购买力将提高近一倍;并且要求积极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也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贯彻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解决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的最重要物资的供求矛盾,1953 年 10 月和 1954 年 7 月,国家先后决定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保障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促进三大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一五”计划,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共同愿望。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高潮。
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和工业化战线上的主力军,以积极生产的实际行动投身于国家建设。1953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通知》。全国总工会积极响应, 号召工人阶级在全国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高潮。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工人王崇伦先后 8 次改进工具,创造了“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生产
效率。按 1953 年定额计算,他一年完成了 4 年多的工作量,产品全都是一级品。
1954 年 2 月 8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 提前完成国家计划。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第 18—19
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 36 页、27 页。
广大农民用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工业建设。在工业建设中,特别是在矿区建设上,大批青年农民被吸收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成为工业建设中的生力军。
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大批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
正是由于全国亿万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辛勤劳动, 努力生产,积极工作,使得农业生产丰收,工业建设战线捷报频传。1953 年12 月 26 日,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包 头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相继正式开始施工。到 1956 年,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铁路纵贯南北,“天堑变通途”。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总之,“一五”期间, 单是限额以上的项目,平均每天就有一个开工或竣工。建设速度之快,为我国史无前例。中国工业化的步伐在扎扎实实地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