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国民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停滞、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夫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陈云、李先念在 1979 年 3 月 14 日给中共中央写信, 信中对目前和今后的财经工作提出六点意见:一、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二、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三、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比例失调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四、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五、钢的指标必须可靠。钢的发展方向,不仅要重数量,而且更要重质量。六、借外债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 考虑国内投资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进行。①当时,李先念还说:只有解决好这个重大比例失调问题,才能为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我们在实行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之后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开端。①

1979 年 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 1979 年国民经济的调整问题。陈云在会上指出:现在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调整时间,最好三年。比例失调,比一九六一、六二年严重得多。邓小平也指出: 现在的中心任务是调整,首先要有决心,东照顾、西照顾不行。过去提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是到该总结的时候了。会议同意国家计委修改和调整 1979

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见,并决定用 3 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国务院下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作为研究制定财经工作方针政策和决定财经工作中的大事的决策机关。陈云为主任,李先念为副主任。4 月, 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集中讨论了调整国民经济问题。李先念作了关于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重要讲话。他分析了当时经济战线的形势,论述了调整的必要性、重大意义和方针任务。他指出:多年来造成的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失调,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和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第二,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夫调;第三,燃料动力工业同其它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第四,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第五,劳动就业问题十分严重等。他指出:“我们这次的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边调整边前进,在调整中改革,

① 李先念、陈云:《关于财经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1979.31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 第 69—70 页。

①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4.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113 页。

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提高。“总之,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 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②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从 1979 年起用 3 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调整后的 1979 年国民经济计划,农业生产增长速度由原订的 5—6%调整为 4%,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由原订的 10—12%调整为 8%。6、7 月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 1979 年国民经济计划。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作了说明。报告第一次明确宣布:在我们国家里(除台湾外),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为阶级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经消灭,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也已经不再存在,但国内阶级斗争还存在。我们的方针是:承认阶级斗争还没有结束,同时承认今后再不需要也再不应该进行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现在,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下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目前很低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到现代化水平, 为此而改革我国目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妨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部分,扫除一切不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旧习惯势力,这就是我国现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全国人民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①会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在全国正式展开。

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实际上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在开始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时,党的各级领导大多对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形势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因而行动迟缓。从 1979 年至 1980 年 10 月近两年的时间内,调整收效不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来。基本建设总规模没有退下来。此外,国防战备费、行政管理费和各项事业费不但没有收缩,而且又增加了。这样,生产建设的安排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超过了国家的物力和财力,国家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消费支出超过了财政收入。这使货币流通量接近引起经济危机的临界点。物价上涨已影响到人民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下对经济进行大的调整,整个经济就要发生危机。那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和职工在经济上得到的好处就会失掉,甚至会引起政局的不稳。

为了消除国民经济中潜伏的上述危险,1980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问题,决定了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的重大方针。陈云在会上作了《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重要讲话,他分析了经济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经济工作的许多重要意见,根据邓小平、陈云、李先念 11

月 28 日在全国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和陈云

上述讲话精神,赵紫阳代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 1981 年调整工作的总的要

②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4.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104—139

页。

① 这个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起草,并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

求三条:一是基本上做到财政收支平衡;二是基本上实现信贷收支平衡;三是把物价基本稳定下来,特别是把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百分七十左右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销售价格稳住。但是要把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调过来,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搞好调整,克服当前的困难,必须在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正确处理调整与改革的关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邓小平在会议最后一天作了《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这次调整,在某些方面要后退,而且要退够,主要是说基本建设要退够。其他方面,主要是农业、轻工业和有关人民生活的日用品生产、能源、交通的建设,以及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还要尽可能地继续发展。这次调整是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正确方针、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是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纠正“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的进一步贯彻。为了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是要抓调整,改革的步骤需要放慢一点,但不是在方向上有任何改变。为了保证调整的顺利进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这次调整成败的关键。总之。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的安定,这都是为了贯彻三中全会以来的一贯方针。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一贯方针,我们的事业一定胜利。①

根据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国家计委同有关部门对 1981 年的国民经济计划

进行了调整。工农业总产值由原来的 6955 亿减为 6800 亿元,比上年预见增长速度由原来的 5.5%减为 3.7%。其中农业总产值由原来预计增长 4%提高为 5。6%,工业总产值由原来预计增长 6%减为 3%。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由原来的 2390 亿元增加到 2473 亿元,比上年预计增长 8%,重工业由

原来的 2860 亿元减为 2637 亿元,比上年减少 1.2%。基本建设投资由原来

的 550 亿元减为 300 亿元,比上年预计减少 40%。行政管理费用由 62 亿元减为 57 亿元,减少 3%。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费略有增加。

经过全党全国的努力,上述调整计划在 1981 年年底基本上实现了。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81 年,我国国民经济贯彻执行进一步调整的方针,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轻重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7490 亿元(按 1980 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5%。由于农业和轻工业有较快的增长,重工业由于进行调整而使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农轻重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农业总产值达到 23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7

%,其中粮食 32502 万吨,比上年增产 446 万吨;棉花 296.8 万吨,比上年

增产 26.1 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 51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4.1%(轻工业增长 14.1%,重工业下降 4.7%),基本建设规模有所压缩,投资构成有了调整,投资效果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428 亿元,比上年减少

111 亿元,财政收支状况有了好转,基本上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年财政

总收入 1064.3 亿元,总支出 1089.7 亿元(包括国外借款收支),财政赤字

由上年的 127.5 亿元减少为 25.4 亿元,对外经济往来有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提高。这一

①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1225),《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313—333

页。

年,全国城镇共安排 820 万人就业,但是,1981 年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是在大幅度紧缩支出的条件下实现的,因而是不够巩固的;二是一部分消费品的增长还赶不上人民需要的增长,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因而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三是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还没有多大改变,有的甚至还有下降。这些情况说明,国民经济中潜在的危险虽然有所缓和,但还没有根本消除。

1981 年以后,国民经济的调整继续取得了新的成就。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保持较高速度(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 8.2%,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 7.1%) 的条件下,比例关系逐渐协调。在工农业的关系上,农业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年平均速度达到 7.9%,这是 30 年中少有的。在工业内部,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基本上扭转了过去重工业增长过快的问题, 在农业内部也开始扭转了长时期里“以粮为纲”、片面发展的问题。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也有改善,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1982 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的纯收入达到 270 元,比 1978 年增加 1 倍;

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 500 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 1978 年增长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