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理整顿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19S8 年 9 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虽然作出关于进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情况的限制,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够,因此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对治理整顿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缺乏认识,很多措施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加上因时届年底,当年来不及采取更多的实际措施,已经采取的措施一时也难以见到明显成效。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势头在 1988 年并未减退,社会需求继续膨胀。在社会需求膨胀的压力下,货币发行量大幅度增长,财政赤字增加,导致零售物价
指数出现多年未曾有过的 18.5%的上涨幅度,这种情况给 1989 年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面对 1989 年严峻的经济形势,3 月 20 日,李鹏总理在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提出并坚决贯彻治理整顿的方针。李鹏提出治理整顿要达到的目标是:
-
消除经济过热,把发展速度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
遏制通货膨胀,使 1989 年物价上涨明显低于 1988 年;
-
压缩固定资产规模,使它同国力承担的可能相适应,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使它同国特别是流通领域的秩序;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
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并切实加强党对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领导。①
治理整顿的首要任务是压缩社会总需求。具体措施为:(一)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1989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 1988 年压缩 920 亿元,减少 21%;
1990、1991 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要维持在甚至低于 1989 年的水平。(二)坚决控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坚决压缩社会集团的购买力。1989 年社会集团购买力要在 1988 年基础上再压缩 20%。(三)紧缩金融和财政, 继续抽紧银根,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要千方百计稳定金融,切实加强对各银行各种贷款的计划管理,控制住全社会的信贷总规模。(四)逐步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在控制消费需求的同时,要改进和完善工资奖金制度, 逐步克服职工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五)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特别是流通领域内的公司,逐步消除流通领域内秩序混乱的状况。切实加强对某些高收入人员以及私营企业主和部分个体工商业户收入的监督与调控,推行个人应税收入申报制度。逐步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管理。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
由于认真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1988 年底至 1991 年三年的治理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有效地控制了通贷膨胀,整顿了经济秩序,使我国国民经济摆脱了严重的不稳定状态,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为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具体说来,三年的治理整顿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一是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明显好转。1985 年到 1989 年,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平均差率为 11.8%。治理整顿以来,由于采取紧缩信贷、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压缩投资规模、控制社会集团消费、加强税收等多管齐下的紧缩社会总需求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促进了供求关系的改善。1990 年供需差率缩小为 7. 6%,1991 年,基本保持上年水平, 已处于基本正常范围。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的上涨幅度连年回落,1990年为 2.1%,1991 年为 3.5%,已进入了各方面可承受的范围。随着社会供求关系的改善,国内市场出现了十分积极的变化。
二是过热的经济明显降温,经济基本恢复正常的增长。1985 至 1g88 年, 我国国民经济处在日趋过热的状态,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10.7%,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7.8%。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改变了经济过热的局
①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傈化改革的决定》(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 1989 年 11 月 9 日通过),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 680—708 页。
面。1989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4%,1990 年增长 5.3%,1989—1991 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已基本恢复到与现有经济条件相应的正常增长水平。
三是基础产业得到加强,产业结构的“瓶颈”矛盾有所缓解。在治理整顿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了良好的开端。农业和能源、交通、原材料等产业部门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处于长线的加工工业受到一定限制,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有所改善。
四是市场商品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由于调整了经济结构,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轻重工业生产增长比例日趋协调,全国生产、生活资料消费市场转旺,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大好局面。在治理整顿期间,虽然压缩了一些过快的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城乡居民继续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生活水平继续有所提高。据统计,城乡居民储蓄额三年增加了 5000 亿元。从治理整顿全过程上看,基本上达到既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适度增长的双重目标,从而为新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国家外汇储量增加,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1989 年和 1990 年,我国出已总额登上了 525 亿美元和 621 亿美元两个台阶;1990 年,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 1984 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 1991 年 6 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 330 亿美元。特别是近三年,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这期间,全国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8083 家,比前 10 年的总和还多,外商实际投资额达 85.4 亿美元,为前 10 年的 76.5%。更重要的是,这两年外商投资在结构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投资导向更加合理,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项目增多。
六是改革开放取得了比较实实在在的进展。在治理整顿中,稳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农业方面: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①,积极发展社会服务化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力量,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工业方面: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到深化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改善外部环境和转变内部机制两个方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价格改革也迈出了较大步伐。宏观调控方面,对计划、财政、金融体制和流通领域的改革都有新的进展。与此同时,在养老、待业、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和职工住房制度方面,也积极进行了改革试点。这些改革措施推出的力度和时机相适宜,效果是好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为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经验。
综合起来看,三年的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实现了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实现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出现了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局面,改革开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使我国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治理整顿为经济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到 1990 年底,“七五”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1990 年国民生
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指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和统一的社会化服务这两个层次的结合。
产总值达到 17400 亿元,5 年增长 39%,平均每年增长 7.8%。工业总产值为 23851 亿元。农业总产值为 7382 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为 12502 亿元,比“六五”计划时期增加 7172 亿元。改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
骨干工程。能源、交通和运输量均有显著增加,煤产量达到 10.9 亿吨,发电
量达到 6150 亿千瓦小时,原油达到 1.38 亿吨,钢达到 6850 万吨,铁路货运
量达到 14.6 亿吨。特别是治理整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供求总量趋于平
衡,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农业连续两年丰收。粮食达到 8500 亿斤,棉花达到
425 万吨。科技、教育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城乡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达 720 元。“七五”计划的完成,提前实现了中共十二大提出的我国宏伟建设目标的第一步,这就为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