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中期的 10 年,是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关系发生重

大变化的时期,其中自 50 年代未到 60 年代中,国际间各种力量分化改组, 中国的周边局势趋向紧张,来自多方面的公开的和潜在的军事威胁、战争挑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如此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方针,以增进中国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维护中国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50 年代中期以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迅猛发展。中国积极声援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并发展了同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交往。从 1957 年到 1965 年间,中国同亚非 21 个国家和拉丁美洲的古巴建立了外交关系。1963 年 4、5 月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先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和越南,加强了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63 年 12 月至 1964

年 2 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非洲 10 国,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这期间还访问了阿尔巴尼亚。随后又访问了亚洲的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这次 14 国之行,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 年间,中国还进一步开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1964 年 1 月

27 日,中法两国代表经过谈判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这对于中国加强与西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64 年 4 月,中日双方就互设贸易代表机构问题达成协议,在日本设立“廖承志办事处驻东京联络事务所”,在中国设立“高崎办事处驻北京联络事务所”。中国通过民间外交的方式,使两国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保持和增进了相互间的交往。

在同周边国家关系方面,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互谅互让的平等协商,从 1960 年 1 月到 1963 年 3 月,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五国签订了协定或条约,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相邻的亚洲大国,两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从 50 年代未中印关系出现了波折。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间存在的

① 邓小平:《怎样恢复农业生产》(1962 年 7 月 7 日),《邓小平文选(1938—1965 年)》,第 305 页。

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两国间有长约 2000 多公里的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 但存在一条根据双方历来行政管辖范围而形成的传统习惯边界线,其东段沿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英国统治印度后,于 1914 年背着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诱迫西藏地方当局用换文

方式制造了所谓“麦克马洪线”,侵占中国土地 9 万平方公里。中国历届中央政府对此均未承认。1959 年 8 月以后,印度军队多次侵入中国领土,引起边界武装冲突。

11 月 7 日,中国政府建议两国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 20 公里。

印度拒绝并继续使用武力,侵入中国境内。从 1961 年起,印军不断入侵,在东段越过非法“麦克马洪线”,在西段设立侵略据点。

在印度不断挑起武装冲突的情况下,中国一再强调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印度决心走军事冒险的道路。1962 年 10 月 20 日晨,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段同时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伤亡严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收复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为了表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政府于 11 月 21 日宣布从

22 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并从 12 月 1 日起,从 1959 年

11 月 7 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 20 公里。随后,中国政府将全部被俘印军和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交还印方。中国以两国人民友好的大局为重,力求控制并平息边界冲突的行动得到世界公正舆论的称赞。

从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美国继续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一方面它武装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另一方面武装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台湾海峡采取的军事冒险政策不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且在其盟国中引起了强烈不安,美国国内也有许多人反对这一政策。在这种情况下, 1958 年 9 月 9 日美国表示准备“随时”恢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使级会谈。

9 月 15 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复会。美国对会谈毫无诚意,企图用让出金门、马祖,换取中国同意对台湾和澎湖不使用武力,实际是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断然不能同意。此后,中美会谈未达成任何实质的协议,两国之间的僵局一直延续多年。从 1961 年起,美国派遣“特种部队”进入南越,次年成立“美国军事援助司令部”,不断增兵南越,镇压越南南方人民,并准备袭击越南北方。为了支持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中国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无偿提供大量军事装备。从 1965 年开始,中国向越南派出地空导弹、高炮、工

程、铁道、扫雷、后勤保障等部队,到 1968 年 3 月止总计达 32 万余人,同

时给予物质援助总值达 200 亿美元以上。中国人民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全力支援越南人民同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进行坚决的斗争,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中苏两国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友好的。但从 50 年代后期起,中苏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1957 年 11 月 2 日至 21 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苏,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会议期间,中苏两党代表团在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但两党尚能协调立场,互有妥协,共同提出会议宣言,并获得会议通过。1958 年苏联提出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严辞拒绝了这种要求。苏联领导人大为不满。随后,苏联采取了恶化两国关系的一系列步骤。1959 年 6 月,单方面撕毁中苏双方在 1957 年 10 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

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及有关技术资料。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 苏联不问是非曲直,于 1959 年 9 月发表指责中国、偏袒印度的声明,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众。

1960 年 4 月,为纪念列宁诞辰 90 周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不指名的批评苏共领导的某些观点。6 月,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入党布加勒斯特会谈。会谈前夕,苏共代表团散发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共进行全面攻击。会谈中,苏共又和其他几国共产党对中共横加指责。中共同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斗争。会谈之后, 苏联对中国进一步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7 月 16 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撤走全部在华专家 1390 名,废除 257 个科技合作项

目,撕毁 343 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和物资。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动,加重了中国的经济困难,进一步破坏了两国关系。

1960 年 11 月,刘少奇、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 81 国

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会前,苏共散发长达 6 万字的更加粗暴攻击中共的信件,挑起中苏两党代表团的激烈争论。

1961 年苏共二十二大以后,苏共领导、苏联报刊和受苏共影响的一些国家共产党连篇累牍地发表决议、声明、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共于 1962 年 12 月至 1963 年 3 月陆续发表七篇文章,回击了苏共的攻击,阐明了中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观点。这是中苏论战的先兆。

1961 年,苏联逼迫中国连本带息偿还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军用物资贷款。

中国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农副产品偿还,至 1964 年全部还清本利共计 14.06 亿新卢布的贷款。1962 年苏联驻新疆机构策动和诱骗塔城、裕民、霍城三县 6 万居民逃往苏联,后又制造伊犁暴乱事件。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1963 年 7 月 6 日至 20 日,以邓小平力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中苏两党会谈。7 月 14 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公开地全面地攻击中共,挑起中苏大论战。为了回答苏共的攻击,中共中央从 1963 年 9 月至 1964 年 7 月,以《人民日报》和《红旗》编辑部的名义,相继发表《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等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开始指名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1964 年 10 月,苏共中央撤销赫鲁晓夫的领导职务,勃列日涅夫接任第一书记。中共抱着改善关系的愿望,派周恩来等参加十月革命庆祝活动。但苏共新领导声言对华政策和赫鲁晓夫“甚至没有细微的差别”。

1965 年 3 月,中国和朝鲜、罗马尼亚等七国共产党拒绝出席苏共召集的以谴责中共为目标的各国共产党和工入党会议的筹备会。

1966 年 3 月,中共未派代表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中苏两党关系从此中断。此后,苏联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且向蒙古派驻军队,致使中苏两国关系全面破裂。

中苏论战打破了长期以来苏共在国际共运中以老子党自居的局面,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自主地位,反对了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这对于各国共产党摆脱苏联的控制,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的问题, 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论战中,中国共产党也有一些失误和不足,特别是对什么是修正主义没有作出准确的解释,这成为导致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