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截止 1952 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

湾省外,全国有 3 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加上解放前已完成土

改的老区,全国共有农业人口总数的 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改。工农业产值达到 827 亿元,比 1949 年增加 77.5%。其中工业 343 亿元,增加 145%;

农业 484 亿元,增加 48.5%(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主要工农业产品

产量:钢 135 万吨,原煤 6649 万吨,发电量 73 亿度,棉纱 362 万件,棉布

38.3 亿米,粮食 3278 亿斤,棉花 2607 万担。以解放前最高年产量为 100, 则钢为 146.2,原煤为 1074,发电量为 121.9,棉纱为 147.8,棉布为 137.4, 粮食为 117.9,棉花 153.6。①即是说,1952 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

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49 年轻工业的产值为 73.6%,重工业为 26.4

%;1952 年则轻工业为 64.5%,重工业力 35.5%。

交通运输方面,特别是铁路的恢复和修建,进展迅速。1952 年全国通车里程共达 2.45 万公里。三年来修复和加强旧线路 1 万多公里,新建线路 1320 公里。来睦线(来宾至睦南关)、成渝线、天兰线通车,天成线正在修建。其他公路运输、民用航空、内河航运、邮电事业等都有较大的发展。

水利工程方面,三年来对淮河、沂河、沭河、永定河、大清河、潮白河等水灾较严重的河流,开始进行全流域的治理;对黄河、长江等部分灾情威胁较重的地段,采取了临时性的有效防御措施。

国内贸易方面,1952 年社会产品零售总额为 276.8 亿元,比 1949 年的

140.5 亿元增长 97%。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都有很大发展。从贸易的公私比重看,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零售方面,1950 年为 15%,1952 年上升为 43

%;批发方面,1950 年为 23.8%,1952 年上升为 63.2%。

对外贸易也有发展,进出口总值增加。商品构成发生变化:进口主要是生产资料。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工业品所占的比例由 1950 年的9.3%上升到 1952 年的 17.9%。

国家财政收支逐年好转。1950 年控制住了货币的大量发行,收支接近平衡;1951 年财政收入为 133.1 亿元,财政总支出 122.5 亿元,收支相抵,结

余 10.6 亿元,首次出现略有结余的可喜局面;1952 年结余为 7.7 亿元。虽然是在进行抗美援朝、加强国防军费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但是国家仍将财政总支出中的 50%以上用于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全国小学由 34.7 万所,小学生由 2439 万人,

增加到 52.7 万所,5110 万人;普通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由 5216 所,学生126.8

万人,增加到 6008 所,312.6 万人;高等院校学生由 11.7 万人,增加到 19.1

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由 107 人,增加到 627 人。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由 93.5

万人,增加到 159.1 万人。业余教育、职工培训、扫盲工作也都普遍展开。其他各项事业,如卫生保健、科学研究、新闻出版、电影广播及群众文化事业也都有较大发展。

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逐年提高。三年中,全国职工人数由 809 万人增加到 1603 万人。

1951 年 3 月起,实施《劳动保险条例》,对职工生老病死残实行劳动保险。1952 年 7 月,全国各级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度,同年 10 月及 1953 年春,各私立学校的教职工和高校

① 数字均依据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86 页。

学生也开始实行。1952 年 7 月 5 日,进行建国后第一次工资改革。经此改革,

1952 年同 1949 年相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 70%。据调查,解放前职工

生活水平最高的 1936 年,全国职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额为 140 元(按

1957 年价格计算),1952 年达到 189.5 元,增长 35%。农民收入 1952 年同

1949 年相比,实际收入平均每户一般增加 30%以上。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总之,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不论在规模上、速度上、主要产品产量上,都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不仅显示了新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并且为其后大规模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