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主集中制与认识论

经过 1961 年的努力,形势(主要是农村)开始好转,但困难仍然很大,

工业生产继续下降。党内外从上到下对困难的形势、对 1958 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对中央纠正“左”的错误的方针政策,认识并不一致。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地纠正错误,克服困难,争取国民经济尽快的恢复好转,中共中央于 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到会有七千人,所以又称七千人大会。这是中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一开始,先将由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的一个书面报告发给与会者进行讨论,提意见。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由刘少奇主持,组织了一个 21 人的起草委员会,集中大家意见,写出了第二稿“书面报告”。1

月 26 日再次印发给大家讨论。1 月 27 日,刘少奇在全体会上对书面报告作了说明。会议原定在书面报告通过后即结束。在会议进行过程中,有的同志

① 逢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第 67、68 页。

认为会议发扬民主和反对官僚主义强调不够。不少人由于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心里有话还没有讲出来。毛泽东在 29 日大会上讲:现在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有一些同志的一些话没有讲出来,觉得不大好讲。这就不那么好了。要让人讲话,要给人家机会批评自己。他建议让人“出气”,不“出气” 就统一不起来,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他号召大家发扬民主,开“出气会”,解决上下通气问题。他承担责任:中央的错误有些我要直接负责,间接的我也有责任。会议决定延长,与会者在北京过春节。1 月 30 日, 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民主集中制的讲话,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 月 7 日会议结束。会议结束后,刘少奇又主持对书面报告进行补充、修改,主要是把毛泽东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基本精神补充进去,形成了“书面报告”第三稿。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先到杭州,后到武昌,亲自整理、修改讲话记录槁, 补充了许多重要内容。他做得很认真,先后改了六稿,改出后,又分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有关同志征求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他又再作修改。可以说,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面对严重困难,他更感到应紧紧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因为“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但 1958 年以来(远一点 1955 年下半年以来), 党内民主空气不够,民主生活不正常,干群关系、上下级关系不正常。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从多方面讲了民主集中制问题。

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作了系统说明。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实质是一个群众问题。他把民主集中制问题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论述。他说:看起来,我们有些同志,对马克思、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还不理解。有些同志已经是老革命了,工作了几十年的共产党员了,但还不懂得这个问题。他们怕群众,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评。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有了错误,自己不讲,又怕群众讲。越怕,越有鬼。我看不应当怕。又说: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那怕是骂自己的话,要让人讲。他认为,如果没有“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的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群众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①克服困难,没有集中不行,没有民主也不行, 因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集中。针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这不好一点,他反复说明,领导有了错误一定要作自我批评,要让群众讲话。“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他以历史上的刘邦、项羽为例教育大家。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而项羽则相反,不爱听不同意见,不善于团结人。结果刘邦打败项羽。项羽演出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他尖锐地讲:“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最后要垮台的。”经毛泽东这样一讲,七千人大会的民主空气是好的, 大家比较敢于发表意见。当时有这样的说法:“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毛泽东还指出:发扬民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①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第 819、838、821 页。

的重要前提。他说,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这种方法”。充分发扬党内外的民主,形成民主的气氛,有助于解决长期积累起来的人民内部矛盾。虽然,他强调民主,但并不否认集中的必要。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那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反民主的专制主义和极端民主化都是与民主集中制不相容的。刘少奇曾在中共“七大”深刻指出:极端民主化的现象,“常常当作专制主义倾向的一种惩罚而出现,凡是专制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地方,那里就可能出现极端民主化的现象。”①刘少奇的这一番话值得我们深思。七千人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统一全党的思想。刘少奇的报告具体总结了建国以来,尤其是1958 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的讲话更富有理论色彩,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经验教训,论述了民主集中制与认识论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集中的集中是要集中正确的意见,是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如果没有民主, 大家意见还没有发表,有气还没有出,集中统一就建立不起来。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是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也不可能真正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他反复说明,发扬民主,造成民主气氛,是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没有民主,就不能从群众中来,也不可能真正到群众中去。

历来讲认识论,不讲民主问题。其实民主与认识有密切的关系。有了民主,才有思想自由,才能让各种不同意见都说出来,并展开讨论、辩论,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认识上的片面性,可以使认识不断深化而不致停留于某一点。作为一领导者,只有具有民主作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团结人。若实行个人专断,家长制,一言堂,那就堵塞了言路,必然陷入主观性、片面性。认识是社会的认识,认识受社会条件制约, 政治是其中之一。历史证明,民主政治有助于认识的发展,学术的繁荣,专制政治则阻碍认识的发展。中国“独尊儒术”以来的封建社会,欧洲的中世纪,就是封建专制政治阻碍认识发展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