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平衡与不平衡的理论

在经济建设中,做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是计划工作的核心问题。因此平衡不平衡问题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时讲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计划工作中的冒进往往破坏必要的平衡,使正常的比例关系失调。周恩来在纠正 1956 年的冒进时说,搞计划必须注意实事求是,必须注意平衡。“搞生产就要联系到平衡,”“一定要为平衡而奋斗”。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上马与下马,前进与后退,平衡与不平衡。他说:“我们对问题要作全面的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进还是退,上马还是下马,都要按照辩证法。世界上,上马和下马,进和退总是有的,哪有上马走一天不下马的道理?”又说:“我们的计划经济,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暂时建立了平衡,随后就发生变动。上半年平衡,下半年就不平衡了, 今年平衡,到明年又不平衡了。净是平衡,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平衡,静止, 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他认为,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经济,那今年冒进一点,就不是不得了,明年减少一点,也就没有什么。“有进有退,主要的还是进,但不是直线的前进,而是波浪式地前进。”① 之后,他又说:“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 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有时因为主观安排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发生矛盾,破坏平衡,这就叫做犯错误。”①他的这些论述,从一般的理论上讲是正确的。

到了 1958 年,毛泽东关于平衡与不平衡的思想有所变化。在他看来,过分注重平衡是右倾保守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过分强调了不平衡的作用, 忽视了平衡的意义。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称:“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不已,永远如此, 但是每一环节都进到高一级。”当大跃进刚起,一部分人担心国民经济的平衡遭破坏,搞乱了整个经济秩序。《人民日报》在 2 月 28 日发表《打破旧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社论,批评所谓消极平衡,提倡所谓积极平衡。社论认为,以压低过高指标,求得的平衡是消极平衡,提高落后指标和定额向先进看齐的平衡是积极平衡。社论说:从“庸俗的平衡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也就敢跃进了”。这种说法抽象看来似乎不错,问题在于“高指标” 是不是符合实际,低指标有没有向先进看齐的可能性。那时“高指标”就是先进,“低指标”就是“落后”。在这种空气下,指标越来越高,完全脱离了实际的可能。当然,从理论上讲,毛泽东也不是完全不要平衡。在成都会

①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13~ 314 页。

①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译东选集》第 5 卷,第 375 页。

议上,他讲:“平衡理论问题,现在好像不要平衡,还是应当要一点。现在有人认为越不平衡越好,是否有道理?”但他没有展开讲。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提出:平衡的破坏是跃进,平衡的破坏优于平衡,不平衡大伤脑筋是好事。如一机部、冶金部、地质部等日子不好过,大家压他们很紧,都要大发展,这是好事。他的这些说法显然是过分偏爱不平衡,忽视了平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平衡与不平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它们本身是对立统一的。平衡与不平衡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平衡中包含不平衡,因此事物才能不断发展,这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不平衡中又有相对的平衡,因此事物才能存在,才可能发展。恩格斯指出:任何特殊相对的运动,都是为了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努力。“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①这一点为毛泽东所忽视。他把不平衡看成是普遍规律带有片面性。“平衡——不平衡——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说法比较全面。应当承认,毛泽东在 1959 年夏已开始认识到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他在庐山会议开始时把“综合平衡问题”列为会议的十八个问题之一,并说:“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没有兼顾,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又说,三种平衡:农业本身农、林、牧、副、渔;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无综合平衡,即无群众路线。毛泽东的这一见解是对 1958 年大跃进引起的比例失调的一种反省、总结。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对平衡不平衡理论的说明趋于完整。苏联教科书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加深生产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毛泽东认为,这段话写的不对,它既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种平衡,也否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某种不平衡。资本主义技术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面。问题是他们这种平衡和不平衡,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质上不同。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他又说:平衡是对不平衡来说的,没有了不平衡,还有什么平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门、各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决,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况,要求我们按比例和综合平衡。他认为苏联教科书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这一章写得很长,但没有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他说,“物之不平,物之情也。”社会主义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通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我们对必要的比例关系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因此,有不平衡,有比例失调,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规律。出了一点毛病,就以为了不得了,痛哭流涕,如丧■妣,这完全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他的有些话抽象地看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些错误不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错误犯得如此之大,能不使人痛心疾首吗?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63 页。

苏联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结果虚假的平衡掩盖了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等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对这种错误,毛泽东是认识到了。可他又走向另一极端,以“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由,搞冒进,从另一方面,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当然,从哲学理论上认识平衡不平衡的规律,到实际上正确处理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达到平衡、协调、稳步的发展,这是一个过程。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整就是为了求得平衡、协调的发展,发展、调整、发展这是与平衡、不平衡、平衡相一致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