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们按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的哲学家

① 冯友兰:《从中国哲学会谈到哲学的用处》,《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 卷,第

356~357 页。

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①

我国哲学工作者在对恩格斯的话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一种认为恩格斯的话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以有唯物主义的理解,也可以有唯心主义的理解。另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题,不可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这种争论是从 1958 年开始的。

1958 年 8 月,陈伯达借住中央党校休假,与杨献珍同住一楼。陈伯达约请杨献珍写一篇批评苏联《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的文章。于是杨献珍写了《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唯心主义范畴的“同一性”和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该文认为,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矛盾的同一性”的同一性,乃两种范畴的同一性, 必须加以区别,不能混为一谈。针对当时报刊上有的文章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可作唯物主义解释这一点,杨献珍则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只能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杨献珍还指出:弄清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不止是在划清唯物唯心的界限,清算中国的马赫主义在哲学思想上有重大意义,在克服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上,也是有重大意义的。”① 杨献珍将文章印了三份情样,一份交陈伯达,一份交康生,一份留自己。据杨献珍说:康生看了文章后问毛主席: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毛主席说,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康生告诉了我。②杨献珍的文章没有发表。但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继续在报刊上进行。在读书过程中,秀才们自然也很想听听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据《谈话记录的论点汇编》,毛泽东作了如下的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个问题,争论很久了。认为思维只是思维,存在只是存在,思维不能达到存在的彼岸,存在不能被认识, 客观不能被主观所认识、这就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最后走到康德那里。”“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转化成为事物。”

在争论中,有一部分同志认为:说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就等于说思维等于存在,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能是唯心主义命题,而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针对这种观点,毛泽东讲:“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这一条,我们就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了。然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客观存在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的问题。还是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对,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对的,但是因此就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是错误的。”

“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对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这是恩格斯多次阐明的论点。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势必走到反对恩格斯的论点。”

① 恩格斯:《路德雏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和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1 页。

① 杨献珍:《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杨献珍文集》第 2 卷,第 114 页。

② 杨献珍:《我的哲学罪案》第 234 页。

毛泽东的上述言论正确吗?我认为是正确的,是符合恩格斯的原意的, 是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否认思维与存在有一同性的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在 1958~1959 年,确实犯有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但不能就因此否认他上述说明的正确性。同样,也不能因为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同志正确而勇敢地批评了大跃进中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就认为他们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观点也正确。当然,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可以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