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

苏联教科书说:随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对此,毛泽东评论说: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规律是不容易的,需要有

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能例外。他解释说: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认识规律,必须通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为什么认识要有一个过程。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 不是直接呈露的,人们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研究问题时, 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再找出原理、原则。毛泽东指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在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时候, 我们研究战争的方法,也是从现象出发,揭露本质。敌人力量大,我们力量小,敌人强,我们弱,这就是当时最大量、最普遍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现象。我们就是从这个现象出发来研究和解决战争问题。研究我们在小而弱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战胜大而强的敌人。

毛泽东还指出:规律是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事物的反复出现,才成为规律,才能够被认识。例如,资本主义的危机在过去是十年一次,经过多次反复,就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的规律。土地改革中要按人口分配土地,而不能按劳分配,这也是经过多次反复后才认识清楚的。因此:“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毛泽东认为:苏联教科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又说:写出一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现在说来,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英国这样一种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典型,马克思才能写出《资本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毛泽东说得极为中肯。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很远,这是一种清醒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