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批林批孔”与“评论《水浒》”

经过毛泽东的批准,中共中央于 1974 年 1 月 18 日转发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紧接着,江青一伙在 1 月 24、25 日擅自召开在京部队单位、中直机关和国家机关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在大会前后,江青等人又以个人名义给外交部、中共中央联络部、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海军、空军、南京部队、广州部队等领导机关及连队、人民公社送材料、写信。由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运动——“批林批孔”。从白发苍苍的教授、学者到普通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以至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都齐声声讨孔子。

“批林批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批林批孔运动的始作俑者是毛泽东。这个运动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文化大革命”是从意识形态开始的。按照“文化大革命”发动者的最

初设想和意图:“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大破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立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者。五四以来孔子成了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旧文化的代名词。所以批孔是“文化大革命”题中应有之义。有的红卫兵在极左思潮的鼓动下,在破“四旧”时曾想要砸孔庙、毁孔府。

1966 年 12 月,毛泽东在同一位波兰外宾谈话中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消除孔夫子在各方面的影响。针对当时西方资产阶级反对文化大革命这一点,毛泽东说:让他们发愁吧!要抓住整个阶级斗争和还未完成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孔夫子的影响在大学文科,如哲学、历史、美术、法律等方面存在着。他们灌输帝王将相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这些,都同孔夫子影响联系着。要在教育战线进行革命。但当时的中心任务是斗“走资派”,“夺权”,无暇顾及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先生。在以后,虽然也有文章提到批孔,但未成气候。

1969 年 5 月 1 日晚,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谈到批孔。几天后,《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社论《五四运动五十周年》中写进了批孔内容,其中说:“多年以来,打倒孔家店还是保护孔家店的问题,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斗争。”社论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诬蔑为“大肆宣扬孔孟之道”,“为孔家店招魂”。但此后也没有发表有份量的批孔文章。 1973 年 5 月的一天,江青看望毛泽东,见毛泽东那里放着大字本的郭沫

若的《十批判书》。毛泽东给了江青一本,并说:“我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用的。”他还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念给江青听:“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十批判书》是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研究先秦诸子的论文集。郭沫若在书中表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推崇孔子,认为孔子是“一位注重实际的主张人文主义的人”。孔子的基本立场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 “站在代表人民利益方面的”,“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他承认,他“有点袒护孔子”。他在崇孔的同时抑墨,认为墨子在

公家腐败、私家前进的时代,“同情公室而反对私门。”郭沫若的书出来后, 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他的好友杜国库,好墨学,担心郭沫若这样做“会替旧势力张目”。郭沫若却另有看法,认为不会的,他是本着实事求是精神写的。针对当时有人“歌颂赢政,有意阿世”这一点,他在书中对秦始皇进行多方面的批判,对“焚书坑儒”进行了抨击。故有人认为郭沫若对秦王的批评是针对蒋介石而发的。

柳宗元(773~819),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政治上主张革新,哲学上是唯物主义,诗文清新、精细、富有哲理。毛泽东很爱柳文。他曾逐字逐句阅读了章士钊撰写的《柳文指要》的书稿,提出修改意见

(该书“文化大革命”前完成初稿,1971 年在毛泽东支持下出版)。柳宗元的《封建论》,肯定秦始皇废除分封,设置郡、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功绩,肯定唐承秦制的政治制度,反对割据,反对分裂,反对倒退。

毛泽东的四句诗,批评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肯定柳宗元的《封建论》。毛泽东为什么想起看《十批判书》,而且还把郭沫若与柳宗元的《封建论》联系起来?这是一个谜。

1973 年 5 月 20 日到 31 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为召开中共“十大”作准备。在会上,毛泽东讲:我们的同志不要光抓生产,要注意路线,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据江青在批孔运动时讲,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批孔。但毛泽东究竟讲了些什么,江青没有说。

  1. 月 4 日,毛泽东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批评周恩来主管的外交部, 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搞修正。” 在谈话中,毛泽东讲:郭沫若在《十批判书》里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沫若不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的。毛泽东赞成郭沫若的中国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他提出, 不能大骂秦始皇。他认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

  2. 月 3 日,毛泽东看到《人民日报》情况汇报 2253 号登有杨荣国的《孔子——顽固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杨荣国是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搞中国哲学史的。杨荣国是反孔的,这点,毛泽东早知道。他找杨文看后批示: 杨文颇好。

8 月 5 日,毛泽东叫江青去。据江青在一次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她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说:法家主张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历史上一般说是向前进的,是厚今薄古的,而儒家呢?他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是厚古薄今的,开倒车的。毛泽东还说:郭沫若对待秦始皇、孔子的态度和林彪一样。毛泽东还让江青记下他写的一首《读(封建论)——呈郭老》的诗。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之事待商量。祖尤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与郭沫若是至交,两个互相敬仰,诗作多有唱和。也许正因为交谊甚笃,所以毛泽车对《十批判书》的批评也就直言而严厉。这种批评,纯属学术问题,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同见解,并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要公开批郭沫若。事实上,毛泽东是反对公开点名批郭沫若及《十批判书》的。谢静宜在 1974 年 1 月 25 日大会上讲,他们向毛主席汇报时讲到北京大学冯友兰也写了批孔文章,毛主席立即要他们取来给他。毛主席看得很仔细, 连标点都注意了。当听到冯友兰的文章要在北京大学学报和报上发表时,毛

主席说:那里面可是指了郭沫若的名字,别批郭老啊!在这次会上,江青也讲:对郭老,主席是肯定的多,郭老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有很大的功劳,郭老的功勋是很大的,这点同志们应该知道。

毛泽东不赞成《十批判书》的观点,不赞成孔子是代表进步势力的观点并非始于 1973 年。远的不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八届十二中全会的全体会上,他当着郭沫若的面讲了他对孔子、对《十批判书》的看法。他说:广东的杨荣国是反孔夫子的,拥护孔夫子的在座的有郭老、我看范(文澜)老你基本上也是学孔夫子的,你的那个书(注:指《中国通史简编》) 上还有孔夫子的相,冯友兰也是学孔夫子的。①我这个人有偏向,不学孔夫子, 不赞成说孔夫子是新兴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是代表奴隶主的。我同郭沫若在这一点上不那么对,你那个《十批判书》,我不赞成。紧接着,毛泽东又谈到,人家说老子是唯物论,我不赞成。天津有个×××,说老子是唯心论。他的这些话是在谈到要注意政策,对冯友兰、翦伯赞这样的教授要给出路时顺便说的。他说这些话并非要批孔,更无批郭老、范老之意。

1973 年 8 月 7 日,《人民日报》发表杨荣国的《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这是“批林批孔”运动的重头文章。毛泽东提出:南方已有文章,北方怎么办。于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即“梁效”)等写作班子陆续成立。毛泽东虽提出批孔,但直到中共“十大”(1973 年 8 月24 日至 28 日)时,他并没有把它作为批林的一部分,当成批林的深入,更没有要兴师动众,号召全党全民批孔。我这样讲的理由是:中共“十大”文件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要抓大事,抓路线,要重视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的意图,但“十大”文件中没有一字提到“批孔”。再者, 王洪文在 1975 年 5 月检查中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初期我对批林批孔同贯彻十大精神对立起来,因此,我对批林批孔是不理解的。”王洪文的检讨从另一方面证明,直到“十大”,毛泽东还没有显露出要把批孔当作政治运动搞。

1973 年 9 月 23 日,毛泽东在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修筑了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国,采用集权制,由中央派人到各地,几年一换,不搞世袭。

在清查林彪反革命集团过程中,发现林彪、叶群在 1969 年 10 月至 1970 年元旦的三个月里,连续书写四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林彪还从中国历史上寻找反革命阴谋活动的策略。孔子讲:“小不忍则乱大谋。”林彪常常“忍耐”告诫自己,“不要为一区区小人、区区小事而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林彪采用“韬晦”之计掩饰自己的野心。迟群、谢静宜在向毛泽东汇报时谈到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论,毛泽东说:“噢,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孔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毛泽东要他们搞一个林彪有那些孔孟言论或者类似孔孟语言的材料。开始,他们只搞了个两三页材料,送毛泽东一份,同时也送江青一份。江青从毛泽东的读书、谈话中感到毛泽东对批孔有兴趣,便想从中做文章。江青认为,材

① 1964 年,全国政协委员七大会。闭会那天,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同与会者照相。照相间,毛泽东对冯

友兰说:“对于孔子,你和郭沫若是一派。”见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 1 卷,第 151 页。

料不多,要重新搞。于是北大、清华两校大批判组从林彪的笔记、手书题词、摘录的卡片及公开的言论中选编成了《林彪与孔孟之道》,该材料把林彪一伙言论与孔孟之道相对照,以揭露林彪一伙“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 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

1974 年 1 月 18 日,毛泽东批示:“同意转发”。中共中央关于转发《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的通知说:“这个材料,对于继续深入批林, 批判林彪路线的极右实质,对于继续开展对尊孔反法思想的批判,对于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会有很大帮助。”由此看来,毛泽东想通过批孔,进一步揭露林彪的思想根源、林彪的极右实质以及批判社会上存在的所谓“右倾思潮”,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毛泽东发动全国人民搞批孔,也与他过分夸大意识形态作用有关系。

江青一伙想在批林批孔的旗号下达到自己篡党夺权的目的。第一,江青利用批孔,到处写信、送材料,把自己打扮成批林批孔的领导,组织者,以捞取政治资本。这一点,毛泽东有所察觉,批评说:“有意见要在政治局讨论,印成文件发下去,要以中央的名义,不要用个人的名义,比如也不要以我的名义,我是从来不送什么材料的。”第二,打着批孔的旗帜,批“现代大儒”、批“宰相”、批“周公”,把矛头指向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 同时又捧吕后,武则天,为江青当女皇造舆论。江青一伙在 1 月 25 日会上, 突然提出反“走后门”,三箭齐发,目的在于打击老同志。毛泽东发现后在 2 月 15 日批示:“现在形而上学猖獗,片面性。批林批孔,又夹杂着走后门, 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他认为,领导干部“走后门”,送子女参军、入学等问题,群众有意见。应当加以纠正。但这个问题牵涉到几百万人,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需要具体分析,慎重对待。第三,他们打着批林批孔旗帜,组织所谓“理论队伍”,培植自己的党羽和势力,为他们寡党夺权造舆论。1974 年是批林批孔年,也可以说是江青的野心急剧膨胀的上一年。正是出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她才在四届人大前公开向党夺权, 要“组阁”,当后台老板,但毛泽东不同意,遭到破灭。

江青一伙搞批孔,是一场政治阴谋。这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毛泽东的批孔。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第一,毛泽东对孔子、秦始皇的评介既是一个学术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孔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地位的人物,对他们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一般说来,进步的,革新的思想家、政治家多数反对孔子,推崇秦始皇;保守的思想家、政治家多数赞成孔子,反对秦始皇。毛泽东在 1973 年对孔子、秦始皇主要是着眼于从政治上评价,政治评价压过学术评价。毛泽东搞批孔,是出于反“右倾”、反“保守”、反“复辟”和坚持“文化大革命”政治需要。到 1976 年“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他还说:“要批孔。有些人不知道孔子的情况,可读冯友兰的《论孔丘》、冯天瑜的《孔丘教育思想批判》,冯天瑜的比冯友兰的好,还可看郭沫若《十批判书》中崇儒反法部分。”

第二,毛泽东对孔子、秦始皇的评价包含着对林彪攻击的回答。林彪攻击毛泽东是“当代秦始皇”,这并不是林彪的发明,早已有之,而且也早就受到毛泽东的批驳。1958 年 5 月 8 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讲到“厚今薄古”时说,“秦始皇是厚古薄今的专家。”林彪插话:“秦始皇焚书坑

儒”。毛泽东紧接着驳斥说:“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生, 我们坑得比他多。我们在镇反中镇压了几十万反革命。我看有四万六千个知识分子坑掉了。我跟民主人士辩过,你骂我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毛泽东对秦始皇作了具体历史的分析,肯定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革命性,肯定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上的历史功绩,为秦始皇辩护。但由此不能得出毛泽东全面肯定秦始皇, 他对秦始皇残酷剥削、压迫农民是否定的。在这方面,他肯定的是秦王朝的对立面陈胜、吴广。1975 年正当有人大捧秦始皇,不准人们讲秦始皇的缺点时,在毛泽东身边为毛泽东读书的芦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员)问他:对秦始皇到底怎么看?他指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后,丧失了进取性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其中就包括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①毛泽东的这些说法同他以往的评价是一致的。

第三,维护国家的统一。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所作所为表明他是打着行“仁政”的法西斯分子。他企图建立“父传子”的林家法西斯王朝。不过,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辩护也包含有对“文化大革命”中过火行动的辩护。从林彪事件中,他深深感到党内矛盾很大,弄不好发生分裂。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忧虑他赞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肯定仰宗元的《封建论》,提出“莫从子厚返文王”。

第四,毛泽东认为,政治上,孔子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是保守的。这种评价同他以往的看法是一致的。在学问上,毛泽东认为“孔学名高实秕糠”,这就同他以往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政治上否定孔子的同时,承认孔子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他在 1938 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共产党人应当批判地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他在抗大的多次讲话中针对有的人不安心于教育工作这一点说:孔子是个教员,要学习孔子当教员;孔子是圣人,几千年只此一人。1939 年 2 月, 他在致张闻天的信中在批评孔子的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同时,指出了孔子思想中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他尤其肯定孔子在教育上的功绩。1943 年,他针对一部分人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不良传统的观点,指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中有批评孔子的地方, 但更多地是汲取了孔子思想中有价值的东西。如,他提出共产党人要学孔夫子的“不耻下问”、“每事问”、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孔子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觉得孔子说的在理,他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取名为李敏和李讷。①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政治上继续批评孔子,认为孔子杀少正卯,有些恶霸作风,法西斯味道,不民主。不过,建国后,他同样承认孔子在学术上的地位。1956 年,他在音乐工作者谈话时称孔子是教育家、音乐家。1956 年,他在《水调歌头·游泳》的词中直接填进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① 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人民出版社

① 在离开延安、辗转陕北时,毛泽东化名李得胜,故女儿也随叫姓李。

1957~1958 年,毛泽东在不少讲话讲到孔子是有学问的。在“八大”二次会上,他讲:从古以来,很多学者、发明家,在开始创立新学派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被人看不起,被压迫。他列举了中外许多人,其中讲到孔子。他说:孔夫子在青年时也没有什么地位,当过吹鼓手,在人家办丧事时给人家喊礼,后来教书。他虽然做过官,在鲁国当司法部长,也是短期的。他当过管钱的小官,相当于我们农业社的会计,但学了很多本领。颜渊是孔子的弟子,算二等圣人,他死时才 32 岁。还是在 1958 年,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讲到“有实无名”时说:一个人学问很高,如孔子、耶稣、释迦牟尼, 谁也没有给他们按博士头衔,并不妨碍他们行博士之实。孔子是后来汉朝董仲舒捧起来的,以后不大灵了。到了唐朝又好一点,特别是宋朝朱熹以后, 圣人就定了。到了明清两代才升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到了五四运动, 又下降了,吃不开了。我们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承认他的历史地位, 但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

1964 年 2 月 13 日,毛泽东在春节座谈话上批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时, 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说:“现在课程太多,教育的办法是摧残人材, 推残青年。我们丢了孔夫子的主流。他只有六门:礼、乐、射、御、书、数。” 又说:“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

很明显,毛泽东在 1973 年的“孔学名高实秕糠”的说法同他以往一贯的看法是相矛盾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对孔子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

总起来看,毛泽东提出批孔是为了进一步批林,批右倾,清除孔夫子在各方面的影响,是为了反对复古、倒退,为了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为了“继续革命”。所以,他领导的批孔运动是错误的,应予以否定。至于他对孔子的评价,作为一家之言继续可以争鸣,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我认为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对孔子的评价比较恰当。“孔学名高实秕糠”一语明显不符合历史实际。

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批孔做文章还没有完,便又利用《水浒》做文章了。1975 年 8 月,他们为了摆脱挨批判的被动局面,便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掀起了一个评《水浒》的运动,再次把矛头指向周恩来及邓小平等者一辈革命家。

评《水浒》的事是怎样起来的?

1975 年 8 月 13 日,在毛泽东身边读书的芦荻向毛泽东请教如何评价《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等几部古典小说。毛泽东先谈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关于《水浒》,学术界的基本评价,向来是很高的,甚至有的说,这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运动的史诗。到了 1974 年,《北京日报》到北大中文系约写一篇批判《水浒》的文章时,却透露说,《水浒》只是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由于不是正式消息,对这话理解不一,学术界在讨论时分歧很大。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后又传说,毛主席有一个讲话,其中提到《水浒》。因此,当谈到《水浒》时,芦荻就顺便向毛泽东请教了这件事。毛泽东说,那两句话是他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讲的。接着芦荻又问:既然如此, 那么《水浒》一书的好处在哪里?应当怎样读它?毛泽东谈了自己的看法, 芦荻奉命根据毛泽东当时手书的原文和谈话记录作了整理。整理后毛泽东的谈话全文如下;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 0 八人之外。

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 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毛泽东在讲《水浒》时,谈笑风生,和蔼幽默,就该书的主导的政治倾向,反复举例,进行细致分析。芦荻认为:毛主席的评《水浒》,完全是对

《水浒》这部小说讲的,并没有别的意思。1975 年 9 月,她离开中南海前, 给毛泽东医疗组的同志讲了怎样理解毛泽东评《水浒》的课。在讲课中,她特意说明:现在有人说党内有投降派,要抓现代的投降派,毛主席完全没有这个意思。①

第二天,即 8 月 14 日,毛泽东关于《水浒》谈话记录稿到了姚文元手里。姚文元立即写信给毛泽东,说:关于《水浒》的评论“很重要”,“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和一切革命群众在现在和将来、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下去,都有重大的、深刻的意义。应当充分发挥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 姚文元在信中提出:将毛泽东的谈话和他的信,“印发政治局在京同志,增发出版局、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以及北京大学大批判组谢静宜同志和上海市委写作组”,并“组织或转载评论文章”。姚文元的信将毛泽东的评论直接与现实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与搞马克思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联系起来了。毛泽东阅信后批示:“同意”。

毛泽东的谈话讲的是如何评论《水浒》,这也是一个学术问题,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毛泽东读了姚文元的信后便认同了,这就是姚文元反过来影响毛泽东。在姚文元的影响下,毛泽东同意了姚文元的要求,在全国开展评论

《水浒》。毛泽东最初评论《水浒》是一个纯学术问题,但到他同意批转姚文元的信,在报刊上开展评,《水浒》时,已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不过毛泽东同意开展评《水浒》仍然是一般意义上的、反修防修的政治思想教育,而不是想要再打倒一些老干部。

江青反革命集团却另有打算。他们把毛泽东的“屏晁盖于一百○八之外”,歪曲为“宋江架空晁盖”,说这是毛泽东谈话的“要害”。1975 年 9 月,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大寨召开。江青在大寨群众大会上的讲话及其他的讲话、谈话中说:评《水浒》,不单纯是文艺评论,也不单纯是历史,是对当代有意义的大事。“《水浒》的要害是排斥晁盖,架空晁盖,搞

① 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毛泽东同志八十九诞辰纪念文选》第 255~257 页。

投降,批《水浒》就是要大家知道我们党内就有投降派。”“评《水浒》要联系实际,评《水浒》就是有所指的。宋江架空晁盖,现在有没有人架空主席呀?我看是有的。”江青明目张胆地影射、攻击周恩来、邓小平“架空毛主席”,搞修正主义,是投降派。江青无理要求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放她的讲话录音,印发她的讲话稿。主持会议的领导同志识破了江青的阴谋, 及时报告了党中央。毛泽东知道后愤怒地斥责江青的讲话是“放屁,文不对题”,明确指示:“稿子不要发,录音不要放,讲话不要印”。但是,江青反革命集团攻击、诬蔑周恩来和邓小平的阴谋活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越发嚣张。江青继续在做“女皇梦”。

周恩来知道江青等人一直对他进行攻击、诬蔑。对此,周恩来忍辱负重, 内心十分痛苦。1975 年 7 月 1 日,他同泰国总理克立·巴莫签署完中泰建交公报后,一部分工作人员趁摄影记者还在,要求总理同他们合影,周恩来答应了,但说:“照可以照,但将来可不要在我的脸上打××”。9 月,周恩来病情急转直下。9 月 20 日,医生不得不对他再次进行手术。手术前,他或许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要来了自己于 1972 年 6 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所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诬蔑登载所谓“伍豪启事”问题的专题报告的录音记录稿,用自己已经发抖了的手签上自己的名字,并注明“于进入手术室

(前),一九七五年、九、二十。”在进入手术室时,他大声说:“我是忠于党的!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周恩来的这些话,是对江青一伙的诬蔑、攻击的强烈抗议,也反映了他对在身后可能遭到诽谤和攻击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