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跃进与好大喜功

“成绩有两重性,成绩能够鼓励人,同时会使人骄傲”。②作为辩证法大师的毛泽东虽然能认识到成绩具有两重性,但他本人并没有因此而避免成绩带来的消极作用。由于一连串的伟大胜利而滋长起来的骄傲自满,是他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原因。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面对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一直小心谨慎,戒骄戒躁。在全国解放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强调了不要因为胜利而骄傲,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进入北京时,他又提醒自己和全党,防止胜利冲昏头脑,“决不当李自成”。建国之初,由于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他小心谨慎,强调向苏联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出来后征求苏联的意见。苏联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经过专门班子研究后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认为工业每年增长 20%、农业每年增长 7%的速度过高,过快。建议工业每年增长 14~15%为宜,提出要注意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手工业、小工业,注意克服冒进情绪、局部观点和依赖思想。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成功的,但毛泽东不满足,决心探索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于是产生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著作,希望比苏联搞得好一些,快一些。

毛泽东在分析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曾指出:在胜利面前,他骄傲了, 不谨慎了,他的思想产生了主观主义,产生了片面性,犯了错误。但毛泽东未能吸取斯大林的这一教训。他过于自信了,不谨慎了,总以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是可以实现的。他本人自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骄傲情绪在滋长, 但党内外一些感觉敏锐的人已在 1956~1957 年时就有所觉察。

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之时召开的。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在为毛泽东代拟的中共“八大”开幕词中说:“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

① 毛泽东:《党内通讯》,《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812、813 页。

②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15

页。

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①在“八大”的讲坛上发出的这一番话应当说是很及时的,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鼓掌。但也许正是因为开幕词是请人代劳的,所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一真理虽然在一般的党员和群众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毛泽东的头脑中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记。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真理在取得伟大胜利之时的意义。

1957 年整风时,党外人士曾尖锐批评共产党有骄傲自满情绪。张奚若指出:这种骄傲自满情绪主要表现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陈铭枢也批评说:共产党“好大喜功,偏听偏信,喜怒无常,轻视古董”。罗隆基则说:1956 年以来经济建设中主要是冒进,而不是保守。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个部的冒进。对这些逆耳之言,毛泽东不仅没有认为是“忠言”、“良药”,以此引起自己的警惕、自戒,反而视为右派言论,在党内外的会议上多次批驳。1958 年 1 月 30 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好大喜功”,看好什么大,喜什么功?是反动派的好大喜功,还是革命派的好大喜功?革命派里两种,是主观主义的好大喜功,还是合乎实际的好大喜功。我们是好六万万人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在成都会议(3 月 22 日)上又说:张奚若批评我们“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无产阶级就是这样嘛!任何一个阶级都是好大喜功的,不好大喜功, 难道“好小喜过”?禹王惜寸阴,我们爱每一分钟。孔子“三日无君则惶惶如也”。孔子“席不暇暖”,墨子“突不得黔”。这都是急功近利。我们就是这个章程。水利、整风、反右派,六亿人口搞大运动,不是好大喜功吗? 我们搞平均先进定额,不是急功近利吗?不鄙视旧制度、反动的生产关系, 我们干什么?我们不迷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干什么?我们错误是有的, 主观主义也是有的,但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是正确的。这些话,抽象地讲,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毛泽东的好大喜功脱离了中国实际,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好大喜功。

在成都会议上,他广征博引,大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其中也说到, 我们不要怕马克思。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要有势如破竹的风格。在八大二次大会上,他又说:马克思写的东西,不一定都要读完,读一部分基本的东西就够了,但我们做的超过了马克思。列宁说的、做的,许多地方都超过了马克思。马克思没有做十月革命,列宁做了, 所以在实际方面是超过了。他那时有那时的条件,马克思没有做中国这样大的革命,我们实践也超过了马克思。在实践中,就会产生出道理来。马克思革命没有革成,我们革成了。在毛泽东的启发下,1958 年夏,王任重写了一篇《学习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王任重在文章的末尾讲:本想用“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这个题目。但有的同志不同意(按:李达就不赞成),才改成现在的题目。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大争论。1959 年,王任重就这个问题请教毛泽东。毛泽东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站在发展论的立场上讲上述话的,学生超过先生,后来者居上,这是

① 毛泽东一般不请别人代为自己写讲稿,偶尔代劳一下,也要说明,从不埋没别人劳动。在致完开幕词后, 在休息室,许多人称赞开幕词写得好。毛泽东对大家说:“开幕词是谁写的?是个年轻的秀才写的,此人是田家英。”见逢先知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毛泽东当时的思想倾向看, 自信、大胆有余,谦虚、谨慎不足。他赞赏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有势如破竹的态度,但也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有些破烂了”。我们也可以说, 毛泽东本人过于自信,也有破烂了的。他为一系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假象所迷惑。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讲,今年一年好事多得很,开辟了道路, 许多过去不敢设想的事实现了。此时的毛泽东有点飘飘然,他想创造奇迹, 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跃进,尽快实现共产主义,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讲,斯大林的悲剧是想做好事,结果做了坏事。而他在说这话的时候,也正在重演斯大林的悲剧。可他丝毫也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吃过急性病的亏。希望中国革命早一点胜利,快一点胜利,抽象讲,这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这种主观愿望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毛泽东同这种“左”的急性病进行了斗争。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急性病又一再发作。日子稍好过一点,就头脑发胀,经济形势稍一好转,就犯急性病。这一顽症,毛泽东临终时似乎有所觉悟。他给华国锋的三条指示之一是:“慢慢来,不要招(着)急!”确实,无论在经济建设上、社会制度的改革上,都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牢记的真理。这样讲,并不是说越慢越好,而是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