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

如第一章所说,毛泽东从 1956 年开始就注意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批评形而上学的无矛盾论。毛泽东的读书谈话继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他认为苏联教科书不承认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否认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他强调应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强调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指导作用。他说: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况不同;二性质不同。许多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认为,苏联教科书没有运用这种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苏联教科书的作者没有辩证法,对各个问题没有用辩证法分析。他提出:写经济学教科要有哲学头脑,要有哲学家参加,没有哲学头脑的作家参加,要写好经济学教科书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 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 有辩证法这个武器。毛泽东的这一见解是深刻的,不独对经济学是如此。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理论科学的研究中,辩证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 恩格斯早就指出过:“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

苏联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毛泽东认为, 这种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那里有什么调和的矛盾呢?有的矛盾是对抗的,有的矛盾是非对抗的,但不能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毛泽东的这一论点正确吗?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

我认为: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说法过于绝对。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 但决不是说,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毛泽东在三十年代也承认: “和解、妥协、调和是可以有的,在过程发展的一定状态是必要的。停战、媾和、终止罢工、临时的统一战线、某些合作,是阶级斗争中有过的,但不是总战术。”②确实,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有调和的可能和必要。这种调和表现为暂时的联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具有对抗的性质,但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两者又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封建阶级。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抗日。这种合作,双方都有让步,都有妥协。没有让步、妥协,也就不可能合作。这种合作就是一种调和,是处理国共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这种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66、467 页。

②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95 页。

合作,并不排斥斗争。至于非对抗性矛盾之间的调和更是明显。一个家庭中, 夫妇之间不互相谦让、谅解,而是处处针锋相对,那就无法在一起生活。我认为:调和既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状态,又是在一定条件下处理矛盾的一种手段或方法。取消斗争、不讲原则的调和论应当批判,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一切调和,这正如我们批判反对革命的改良主义而不否定在一定条件下改良的必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