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工场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但它不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立阶段。⑤产业革命以前,西欧盛行手工工场。手工工场又称工场手工业,有分

①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8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805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819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819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829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784 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372 页。

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分散型多在纺织业中。16 世纪的英国,毛纺织业发展迅速,被称为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的发展使呢绒出口猛增,羊毛出口锐减。1534 年出口羊毛 5.2 万包、呢绒 5000 疋,到 1547 年出口羊毛减为 5000

包,呢绒增至 12.2 万疋。1564 到 1565 年,呢绒和毛织品输出占英国出口总量的 81.6%,在欧洲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英国东部和西南部的许多郡里,富有的“布商”购买羊毛分给手工业者,由他们梳洗纺线和织成呢绒,然后集中起来进行加工(染色、包装)出售。这种由商人提供原料和收购产品、由生产者加工的企业,就是分散的手工工场。商人同时又是工场主, 劳动者不再与市场发生关系,实际变成雇佣工人。

在法国的亚眠、马延、拉瓦尔、波瓦提埃、里昂、不勒塔尼和朗该多克, 在尼德兰的西兰、荷兰、弗兰德尔和不拉奔,在德国的威斯特发里亚和奥格斯堡等地的毛、麻、丝纺织业中,都出现大量分散的手工工场。16 世纪,有人这样报导尼德兰的纺织业:“这些省挤满了从事各种手艺的人。他们大多数是织工。仅仅荷兰就生产了价值 80 万克朗的亚麻布。在几个地区进行的壁挂制造,生产总值差不多一样多,各种布料的出口则更多。”①科隆和奥格斯堡生产的丝绸、呢绒和亚麻制品,驰名欧洲。那里的资本主义生产往往披着行会的外衣:富裕的师傅(实际是资本家),迫使生活无着的穷人和学习期满不能晋升的学徒、帮工为他生产,付给他们的是产品而不是货币,这些人“只好沿街叫卖,削价售出,往往只卖到作价的 1/3。”②实际变成遭受层层盘剥的雇佣工人。

集中型的手工工场多在采矿、冶金、造船和印刷等生产部门,纺织业中很少见。在集中型手工工场里,资本家购买场房、原料和工具,把工人集中在一起,统一指挥进行分工协作的生产,是真正资本主义的企业。在萨克森和提洛尔的矿井里,使用先进的设备,集中成百上千的工人(有的矿井有工人 7460 人),昼夜不停地生产。①工人劳动强度大,又加实行计件工资和包

工制,中间剥削严重,磨洋工和罢工斗争经常发生。16 世纪德国约有 1200

万人,竟有矿工 10—12 万人,不能算是一个小数字。从 15 世纪末起,德国的银产量逐年增加,到 16 世纪中叶达到高峰。1564 年,英王伊丽莎白成立皇家矿山公司,从德国引进先进的采矿和冶金设备以及数百名技术工人。恩格斯说:“德国矿工在 15 世纪已是世界上最熟练的矿工。”②16 世纪初,伦敦有位名叫温契康伯的暴发户,据说拥有一个上千工人的集中型的纺织工场,是比较罕见的。

① 1557 年威尼斯大使对尼德兰的描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

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12 页。

② 同上书,第 471、472 页。

① 孔祥民:《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8 页。

②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387 页。

手工工场有两种不同的起源。一种是将生产不同的产品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起,各自生产某种零件,最后装配成一种产品,称混成的手工工场。如制造马车,需把木匠、画匠、漆匠、马具匠等十多种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分工逐渐变为手工工场的内部分工。另一种是将生产同一产品的手工业者集中起来,按不同的工序分工生产,称有机的手工工场。如制针、造纸等。混成的和有机的两种形式有时互相交错存在。

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极少使用机器。然而,由于实行分工协作, 有利于改进劳动方法、积累生产经验、改进和完善生产工具、节约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并为使用机器生产创造了条件。以制针为例,一个熟练的手工业者每天最多生产 20 只,而拥有 10 人的手工工场能日

产 4800 只,提高生产率 20 多倍。手工工场为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是资本增殖的有效手段。但其代价是工人终生从事某种局部劳动,身体和智力畸形发展,劳动强度大大加强。马克思在论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指出:“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