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司战争

胡司殉道的消息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愤怒,捷克各阶层群众严厉谴责教会的暴行,人们自发地举行暴动,驱逐德国高级教士,拒绝交纳什一税, 捣毁教堂,痛打教士。捷克的反天主教会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在 1419 年 7 月形成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因为起义者以胡司宗教改革思想为旗帜,以胡司党人为领袖,故名“胡司战争”(1419—1434 年)。

胡司战争爆发的基本原因是捷克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德国高级教士所控制的天主教会。教会的横征暴敛,奢侈腐化引起了捷克各阶层人士的普遍不满,因而起义者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教会,要求捷克摆脱德国人的控制。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反抗外族压迫的民族解放性质。

胡司战争以“掷出窗外事件”作为开端。这一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捷克国王向天主教会讨好,企图召回被捷克人民逐出布拉格的天主教神甫,并由他们取代由人民推选出的胡司派教士,更有甚者,国王还罢免了一些城市议会的议员,任命天主教的教士取而代之。国王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布拉格市民的极大义愤。1419 年 7 月 30 日,布拉格的平民成群结队地涌上街头,聆听胡司派教士约翰·哲里夫斯基的讲道,他慷慨激昂地向信徒们布道,号召捷克人民对上帝的敌人进行武装斗争,所谓的上帝敌人就是吸吮捷克人民鲜血的剥削者。布道完毕,当哲里夫斯基在信徒的簇拥下经过市政厅大厦时, 躲在大厦中的某些市议会的议员公开向游行群众挑衅,抛出一块石头,正好击碎哲里夫斯基手中的圣杯。这个挑衅行为,激起胡司派信徒的极大愤恨, 他们冲进大厦,将 8 名市议员从窗口掷了出去,街上人山人海,刀枪如林, 群情激愤。

这一“掷出窗外事件”成了起义的信号,布拉格全城顿时敲响警钟,起义者手持武器,冲进教堂,鞭打神甫,夺取政权,一场起义的烈火在首都布拉格熊熊燃起。布拉格的起义烈火很快燃遍整个捷克,一场轰轰烈烈的“胡司战争”揭开了序幕。

战争中,起义军形成两大派别:一派是塔波尔派,因起义者的根据地设在塔波尔山。这一派主要由农民、手工业者、矿工和城市平民组成。他们要求取消教会的各种特权,没收教会地产,分给农民;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 建立人民掌权的共和国。他们还把自己的财产放到街上的大木桶里,共同享用。从这一派分化出来的毕卡特派更为激进,要求彻底废除私有制,取消国家,建立没有任何等级的自由的教会公社。塔波尔派为起义军的左派。另一派为圣杯派,因主张俗人也和教士一样享有用圣杯领取圣餐的权利,故名。这一派主要由城市中产阶级和农村中、小封建主构成,他们主张没收德国高级教士控制的教会财产,据为已有;限制大封建主的专横;摆脱德国对捷克的控制,使捷克获得独立;建立捷克的民族教会,以取代德国人把持的天主教教会;实行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圣杯派为起义军的右派。

塔波尔派和圣杯派的阶级利益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摆脱德国的束缚,争取民族独立。共同的民族利益将这两派团结在胡司宗教改革的思想旗帜下,形成有条件的、暂时的联合。

胡司战争爆发后,捷克国王西司拉斯四世(1378—1419 年)因惊吓而亡。他无嗣,按规定王位应让给他的兄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但是, 捷克人民憎恨这个屠杀胡司的刽子手,所以,他不敢去捷克即位,而是任命守寡的捷克王后索菲亚为捷王。

捷克起义的峰火波及邻国,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都不程度地爆发了由胡司信徒领导的起义,这已危及到罗马教廷的统治。教皇马丁五世和德皇西吉斯蒙勾结起来,组成十字军对捷克起义军进行“讨伐”。十字军主要由德国封建主构成,其他一些国家怀有野心的骑士也参加到这一行列之中。

1420 年,西吉斯蒙率 10 万大军直扑捷克,妄图一举攻陷布拉格,但是, 在布拉格郊区的维特科夫山遭到捷克起义军的顽强抵抗。十字军受到重创, 被迫撤兵。第一次十字军“讨伐”以失败而告终。

起义军的著名军事统帅是约翰·杰式卡(约 1376—1424 年)。他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破落骑士家庭,年轻时服过军役,英勇善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受胡司思想影响很深,是胡司学说的忠实信徒。他率领起义军于1421 年和 1422 年又击退了十字军第二次和第三次“讨伐”。他在战争中制定了符合农民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其中大车战便是突出一例。这种战术的具体作法是将一辆辆普通的木制大车用锁链连结起来,车上载有若干数量的弹药和轻便野战炮,并且安装遮棚用作战士的掩体。作战时,大车队迅速摆成圆阵,步兵和炮兵隐蔽在大车阵圈内向敌人射击。这种战术是对付封建骑兵十分有效的方法,使敌人闻风丧胆。

1424 年 10 月,杰式卡死于瘟疫。塔波尔军由大普罗可普和小普罗可普

指挥。他们率领起义军于 1427 年和 1431 年分别击败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进攻,并率军攻入奥地利、匈牙利和萨克森等地,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起义军的内部分裂日趋明显。圣杯派已夺取天主教会的教产,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希望尽早结束进行了 10 多年的战争。圣杯派开始谋求与敌人谈判,相互勾结,伺机消灭塔波尔派。1433 年,教皇和德国封建主与圣杯派秘密谈判并达成协议:允许俗人用圣杯领圣餐,已没收的教产可不归还。

1434 年,圣杯派在天主教会和德国封建主的支持下,在里旁与塔波尔派

进行会战。圣杯派方面拥有 2 万多步兵,几千名骑兵和 600 辆大车。塔波尔

派拥有 1 万多步兵,800 多名骑兵和 360 辆大车。双方进行了殊死的决战, 但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塔波尔军内部出现叛徒,结果惨败,大、小普罗可普阵亡,1 万多塔波尔伤员被屠杀。至此,大规模的捷克农民战争失败了,不过,塔波尔城的斗争一直坚持到 1452 年。

胡司战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欧洲首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的反罗马教廷的民族起义,给天主教会和德国侵略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政治的独立性。

胡司战争期间,塔波尔派的思想传到捷克的邻国,促使这些国家在 15

—16 世纪掀起反封建斗争的高潮。而胡司的宗教改革思想对 16 世纪的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