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艺复兴

从 15 世纪中叶开始,在德国的许多大学里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到 16 世纪形成高潮,中心主要在大学和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德国长期分裂割据, 罗马教廷势力特别强大,因此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强烈要求国家统一和摆脱教皇控制。主要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莫和丢勒等。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莫(约 1466—1536 年)是西欧驰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人文主义的泰斗”和“拉丁的伏尔泰”。他出生于鹿特丹的一个神甫家庭,从小就读于德文特“共济教友会”,学习拉丁文,并爱上了文学。18 岁进入斯泰因奥古斯丁教团当修士,刻苦学习, 学业大有长进,几年后晋升为神父。1494 年在修道院院长的推荐下当了康布雷主教的秘书,第二年在主教的资助下进入巴黎大学攻读神学,获硕士学位。1499 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结识包括托马斯·莫尔在内的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探索与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道路。他先

后畅游法、意、英、德、瑞士和奥地利诸国,并于 1506 年在意大利都灵获博士学位。1514 年后,一直定居在巴塞尔。

伊拉斯莫的主要功绩是,把圣经和早期教父的作品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并对原文作了人文主义解释,还翻译了许多古代希腊作家的作品,极大地推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是《基督战士手册》和《愚人颂》。前者强调教徒要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和口传教义,实际否定教士的中介作用。后者通过“愚人”登台演说和夸耀自己,对教皇、僧侣、经院哲学家和封建贵族的愚昧进行嘲笑和咒骂;对神职人员的贪婪腐化、虚伪堕落,封建贵族的寄生腐朽、野蛮好战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大力歌颂人性,赞美世俗生活,肯定人的欲望、感情和理性。《基督战士手册》和《愚人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特别是对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起了积极作用。《愚人颂》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几乎传遍整个欧洲。

阿尔勃莱希特·丢勒(1471—1528 年)是德国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他出生在纽伦堡一个金银首饰匠家庭,从小随父学艺,15 岁起跟随纽伦堡画家沃尔革穆特学画三年。1490 年,离开家乡游学,先后游遍法兰克福、巴塞尔、特拉斯堡和科隆等地,不仅提高绘画技艺,而且对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495 和 1505 年,两次访问意大利,结识著名人文主义画家贝里尼和拉斐尔,颇受教益,同时又深入研究达·芬奇的作品和艺术理论,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木刻画、铜版画、油画和人物素描等,其中油画《四使徒》是杰出的代表作,享有世界声誉。这幅画创作于 1526 年,当时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刚刚失败不久,德国人民再次陷于灾难之中。作者试图通过塑造耶稣四个门徒的形象,来抗议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屠杀,表达对正义和光明的追求。他把四使徒描绘成寻求正义的学者和捍卫正义的斗士。画面左边两个使徒是约翰和马可,正低头研读《圣经》,神情十分平稳沉着,像寻求正义的智者;右面是保罗和彼得,保罗一手紧握宝剑,一手捧着《圣经》, 怒目斜视,表情十分刚毅,彼得站在保罗身后,充满战斗激情,似乎随时准备战斗。《四使徒》构图紧凑和谐,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标志着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