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文化

中朝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自古就有密切的友好往来。我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4 世纪时,高句丽设太学,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682 年,新罗统一后不久,在首都庆州设国学,由博士助教讲授儒家经书, 广招贵族子弟学习。788 年开科取仕,儒家经典是主要考试内容。新罗政府经常派贵族子弟或僧人去中国学习。如崔致远(857—?),12 岁入唐留学, 18 岁中进士,著有《桂苑笔耕》20 卷,回国后任侍读等官,影响很大。佛

教早在 372 年已从中国传入朝鲜。新罗统治者提倡佛教,广修佛寺,不断派出高僧出国取经。僧人慧超(704—?亦作惠超),少年入唐,通晓汉文和梵文,后取道南海赴印度,遍访北印度佛教遗迹和研究佛经,727 年回到中国后从事佛经翻译,终老于五台山。著有《往五天竺国传》3 卷,记述旅途见闻,是研究印度和中亚历史的重要资料。原书早已散失,1906 年在敦煌石窟里发现该书的部分抄本。新罗学者薛聪,利用汉字拚写和判读新罗语,史称“吏读”,大大便利朝鲜人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籍。12 世纪,著名画家李宁来中国,宋徽宗命翰林待诏王可训、陈德之等从宁学画。徽宗十分欣尝李宁的《礼成江图》,称宁为“妙手”,赠以酒食和锦绮绫绢。

朝鲜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修史书。三国时代的官修史书,已荡然无存。1145 年(高丽仁宗 23 年),学者兼政治家金富轼等人,根据《旧三国史》、

《海东三国史》和中国史籍中有关朝鲜的丰富史料,用汉文编成一部纪传体的《三国史记》。全书共 50 卷,从远古叙述到三国时代,是朝鲜现存的最早正史。13 世纪,僧人一然(1206—1289 年)根据古文献和民间传说的资料,用汉文编成《三国遗事》5 卷,以补《三国史记》之遗漏。该书往往从佛教角度决定史料的取舍,但也保有不少宝贵的资料。1451 年,李朝学者郑麟趾等,根据高丽诸王实录,编成纪传体《高丽史》139 卷,是研究高丽历史的主要史书。1415 年成书的《高丽史节要》(35 卷)和 1484 年成书的《东国通鉴》(56 卷),也是有关高丽时期和朝鲜历史的重要史籍。李朝诸王注重编修前代实录,最后按年代顺序辑成包括 27 代国王的《李朝实录》1893 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正组织人力将《李朝实录》从汉文译成朝鲜文。

朝鲜字母——训民正音的创制,是李朝时期重要的文化成就。世宗时

(1418—1449 年)朝鲜学者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根据朝鲜语音、参考汉字音韵,创制表音字母 28 个,其中母音字母 11 个、子音字母 17 个。新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笔划简单,拚读灵活,一直沿用到现在。

朝鲜的印刷术、天文学和医学,成就显著。高丽显宗时(1010—1031 年在位),着手用雕版刻制汉译《大藏经》,历 60 余年,印出 6000 多卷,可惜不久被蒙古军烧毁。1236 年(高宗 23 年),政府下令重刻《大藏经》, 费时 16 年完成书版 86600 张,俗称“八万大藏经。”差不多同时,高丽人

民又推陈出新,发明铜活字印刷,比西方的类似发明约早 200 年。大约 647 年,庆州就修建瞻星台,8 世纪时又创制天文观测仪和漏刻器。李朝初年, 发明利用水力自动报时的自击漏。1441 年,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并建立定时报告雨量的制度。1613 年,太医许浚,参考中、朝医书 500 多卷,编成《东医宝鉴》23 卷,至今仍有参考和临床价值,受到中国和日本医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