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革新

随着封建因素的不断增长和大陆封建文化的大量传入,大和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趋于激化。6 世纪中叶,控制中央大权的葛城、平群、大伴诸氏衰落,苏我氏和物部氏的权力上升,最后苏我氏又战胜物部氏,独揽大权。

① 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3、54 页。

② 朝鲜史学界不同意此说。见《人民日报》1963 年 10 月 18 日金锡亨等的论文。

592 年,苏我马子杀死崇峻大王,立甥女炊屋姬为王,是为推古天皇(592

—628 年)。女王抵制苏我氏的专横,并于 593 年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委以大权。圣德太子崇尚中国文化,不满贵族专权,渴望改革。603 年,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按能力和功绩授予冠位,打破氏姓贵族的世袭门阀制度。接着颁布《十七条宪法》,强调“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在日本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纲领,为大化革新作了思想理论准备。607 年,圣德太子和女王派小野妹子使隋,在国书中自称“天子”。608 年,小野妹子以陪送使身分再次来隋,并有高向玄理和南渊请安等留学生同行。他在这次递交的国书中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天皇”名称。622 和 628 年,圣德太子和推古天皇相继辞世,其改革随之流产。苏我虾夷篡改遗嘱, 先后拥立舒明天皇(629—641 年)和皇极天皇(641—661 年),大权独揽并大兴土木,广征徭役,使民怨沸腾。在反对苏我氏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以中大兄皇子(626—671 年)和深受我国儒家思想影响的中臣镰足(614

—669 年)为首的革新派。

645 年 6 月 12 日,中大兄等乘接见朝鲜使节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三天后,皇极天皇退位,由中大兄之舅轻皇子继位,称孝德天皇(645—654 年)。孝德天皇与革新派关系密切,即位后立中大兄为皇太子,辅助政事, 同时任命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大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还宣布年号为大化,着手改革。646 年元旦, 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是为大化革新。

革新的主要内容有:一、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授予大夫以上的官僚以土地和人口,称“食封”,以封户缴纳的部分租赋作为他们的俸禄。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 6 岁以

上公民口分田,男子 2 段,①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6 年一班,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受田者须负担租庸调:租为田租,每段交稻二束二把;②庸是劳役,男子(21—65 岁)每年服役十天,可以绢布代替(每天二尺六寸);调为贡物,一般交纳绢布(田调每段绢一尺、絁二尺,户别调布一丈二尺)。三、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中央设二官(神祗、太政)、八省

(中务、式、治、民、兵、刑、大藏、宫内)、一台(弹正),地方设国(省)、郡、里(乡)。

革新措施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政府刚建立,与苏我氏关系密切的古人大兄皇子,勾结旧势力谋反,被镇压。649 年,革新功臣苏我石川麻吕遭诬陷,被迫自杀。668 年,中大兄即位,称天智天皇(626—671 年)。他

① 段又称反,一段相当于 9.918 公亩。

② 一束十把,约合二升。

继续推进改革,并整理革新以来新颁诏书,编成《近江令》,是为日本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外交上支援百济,但 663 年被唐与新罗联军打得惨败。天智天皇死后,本应由法定继承人、革新派重要人物、其弟大海人皇子继位, 但其子在旧贵族支持下匆匆登基,内战(壬申之乱)骤起。结果大海人获胜, 即位称天武天皇(673—686 年)。天武天皇进一步打击旧贵族势力,提拔在壬申之乱中有功而地位低的人,并大权独揽,建立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机构,把改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701 年,文武天皇(683—707 年)编成《大宝律令》(律是刑法,令是各种制度的规定)。718 年,元明天皇(661—721 年)在《大宝律令》的基础上,制定《养老律令》,全面总结和确立大化革新的成果。

大化革新使绝大多数部民摆脱旧贵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的公民。他们以户(亦称“乡户”)为单位从政府得到一份土地(口分田、只有使用权)和园田宅地(可以买卖),负担比较固定的租庸调,可以自由使用沼泽山林, 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大化革新在日本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标志。大化革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又很不彻底。例如,部民制未全部废除,还有大量奴婢和地位接近奴婢的隶农存在,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