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封建制度的形成

从公元前后到 677 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国鼎立之势,史称“三国时代”。

三国之中以貊人在鸭绿江中游建立的高句丽兴起最早。传说公元前 37

年(西汉元帝建昭 2 年),高朱蒙带领一批贵族,在“土壤肥美,山河险固”

之卒本(今我国辽宁省桓仁县)建都,国号高句丽。①公元 1 世纪,向南发

展到清川江一带。公元 209 年(山上王 13 年),高句丽迁都丸都(又名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广开土王(391—412 年,又称好太王)时,国力臻于极盛。427 年,长寿王(413—491 年)迁首都于平壤,从此统治深入半岛。

公元前后,半岛南部的“辰国”解体,在其辖区内的百济和新罗逐渐强盛。传说公元前 18 年(西汉成帝鸿佳 2 年),高句丽王朱蒙次子温祚,带领一批人来到土地肥沃的汉江流域,定都汉城,国号百济。汉江流域原为马韩故地,百济建国的故事反映貊人与韩人之间的密切关系。3 世纪时,百济扩展到半岛西南部。4 世纪初又占领带方郡,与高句丽接壤,两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百济势力不敌,先将都城从汉城南迁熊津(忠清南道公州),后迁泗沘(忠清南道扶余),并一度改国号为南扶余。

新罗兴起较晚,2 世纪时形成国家。②新罗起初实行贵族民主制,由朴、昔、金三姓贵族交互继承王位,其他贵族按不同的身份(“骨品”),担任高低不同的官职。国家大事须经国王和高级骨品的贵族参加的“和白”会议决定。当高句丽与百济争霸的时候,新罗乘机发展,扩张领土。到 6 世纪中叶,先后占领富庶的洛东江流域和汉江流域,收复日本在半岛南端的据点任那(562 年),国势日强。智征王(500—514 年),法兴王(514—540 年) 和真兴王(540—576 年)时期,实行中央集权,为后来的统一半岛奠定基础。

新罗的强大和积极向外扩张,引起高句丽和百济的不安。642 年底,高

① 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一》。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24 页。

② 关于新罗建国的时期,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除本书采用的公元 2 世纪说以外,还有 3 世纪和 4 世纪说。僧一然的《三国遗事·新罗始祖赫居士王》,则采用公元前后说,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30—632 页。

句丽大将泉盖苏文乘军事检阅之机发动政变,拥立新王宝藏王,自称“莫离支”(相当于兵部尚书兼中书令),开始改变政策,联合百济,反对新罗。为对付高句丽与百济结盟的严重形势,新罗转而与中国的唐朝联合。660 年, 新罗和唐朝联军近 20 万人一举攻灭百济。668 年,新罗乘高句丽内讧之机, 联合唐军攻陷平壤,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和百济故地设都督府,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任都护,实行直接统治。670 年,高句丽爆发反唐大起义,得到新罗的积极支持。到 676 年,新罗经过多次战斗,收复百济和高句丽部分地区。677 年,唐朝安东都护府在朝鲜人民的反抗和打击下,被迫内迁辽东,新罗实际上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735 年,唐与新罗划大同江为界,正式承认大同江以南属于新罗。

三国时代,朝鲜的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公元前后,朝鲜人已知用铁: “国出铁,韩,◻、倭皆从取之。诸市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①考古表明,在鸭绿江和秃鲁江流域发现这时的炼铁遗址、炼铁炉和铁制农具。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和五谷杂粮。朝鲜人很早就知道植桑养蚕,织造缣布。5 世纪以后,兴修水利,推广牛耕,农业生产更形提高。6 世纪时,我国史书记载朝鲜的“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②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我国古书里这样记载着当时高句丽的剥削关系:“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①“大家”当然是统治阶级,而“下户”看来已不全是奴隶, 主要是“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的农奴。高句丽在征服东沃沮之后,对当地也是“使大加统责其租赋、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

②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中多有封赐“食邑”的记载。2 世纪的高句丽将军答夫,3 世纪的密友、纽由、高奴,都因战功获得食邑。6 世纪时,金官国主归顺新罗,新罗国王即以其国土赐之为食邑。在统一半岛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新罗名将金庾信,被赐田 500 结、食邑 500 户。可见,三国时代的朝鲜社会封建关系已成长起来。③不过,奴隶制度的残余还长期存在。“生口”、“奴婢”、“客奴”等在朝鲜史书中仍屡见不鲜。6 世纪初,新罗国王下令禁止以奴隶殉葬。562 年,新罗大将斯多含平定伽椰国,新罗王赐给他 300 战俘为奴隶,斯多含把他们“放为良人”④,说明奴隶制度已经过时了。

①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② 《周书·异域上》

①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②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③ 三国时代的社会性质,历来有奴、封两说。本世纪 30 年代,朝鲜学者首先提出奴隶社会说,得到部分学者赞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朝鲜通史》采封建社会说。此外还有人主张新罗统一封建说和李朝封建说。

④ 《三国史记》卷 4、44。

三国人民担负着沉重的封建义务。他们除向国家交纳米谷和布绢丝麻外,还要承担修筑宫室、城墙、堤岸等劳役,往往是 15 岁的男女就被征发。此外,丁壮还有服兵役的义务。《三国史记》中,有一则关于高句丽美川王乙费(300—331 年在位)早年贫困,为人佣作的记载。他避祸出奔,受雇于一家地主。地主令他白天砍柴,夜晚须去宅旁的草泽中驱赶鸣蛙,以保证地主能够安眠,“不许暂息,不胜艰苦。”⑤从这里可以看出广大农奴的艰苦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