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德国和意大利历史发展的特点

德国和意大利是查理大帝的帝国瓦解后逐渐形成的。根据 843 年的凡尔登条约,查理的帝国一分为三。其中的中法兰克王国南部,后来形成意大利。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的德国。911 年,18 岁的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孩儿) 死,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当选为国王,称康拉德一世,加洛林朝的统治告终,从此德国独立。919 年,康拉德一世死前,“命令”法兰克尼亚显贵选举强有力的萨克森公爵亨利为王,并“把权杖和王冠以及其他与国王尊位有关的各种勋绶”送给他,是为亨利一世,又称捕鸟者亨利(传说通知他当选国王时,他正在哈茨山里捕鸟),开始萨克森王朝(919—1024 年)。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开始形成巩固的德意志国家,①962 年第二代国王奥托一世时期形成帝国(Reich),即第一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

中古德国和意大利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分裂割据占支配地位,一直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德国或者说神圣罗马帝国,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甚至连确切的疆界也说不清楚。尼德兰名义上是帝国领地,可是弗兰德尔和阿图瓦又归法国国王领有,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些独立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却又属于帝国。胡司战争后的捷克和 1499 年以后的瑞士实际已经独立,名义上都属帝国。北方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本是德国的土地, 却被丹麦占据着。德国皇帝总是有名无实,没有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军队、法庭和货币,实际上由大小诸侯、独立的骑士领地和众多的帝国城市(自由城市)统治着。意大利的分崩离析更为严重,甚至连名义上的皇帝也没有,大小诸侯和城市共和国为所欲为。以圣彼得继承人和基督在世代表自居的罗马教皇,妄图执掌西欧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权力,却是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死敌。长期以来,意大利还是外国冒险家逐鹿的战场,拜占廷人、阿拉伯人、诺曼人、德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不断入侵或者占领。这一点, 同 15 世纪末先后实现民族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很不相同。这是西欧中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只有在研究英、法和西班牙历史的同时,也研究意大利和德国的历史,特别是德国历史,才能全面了解这个特点,否则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说得好:“在研究德国历史(它完全是一篇苦难史)时,我始终认为,只有拿法国的相应的时代来作比较,才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标准,因为那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和我们这里发生的相反。那里是封

① 多数德国学者认为,德国于 919 年亨利一世上台时建国,但也有人主张 911 年建国。“德意志”(Deutsch和 Teutsh),最初出现于 786 年,可能是“条顿”(Teuton)的音变,专指东法兰克人的语言,但不常用, 大约从 1079 年起用来指德意志国家和人民。“日耳曼”(German)是克尔特人和罗马人对他们的称呼, 不可与“德意志”混淆,也不应把德意志国家称作日耳曼国家。

建国家的各个分散的成员组成一个民族国家,我们这里恰好是处于最严重的衰落时期。那里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罕见的客观逻辑,我们这里是一天比一天不可救药的紊乱。”① 恩格斯的论断是我们打开德国历史以至西欧历史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德国立国之初,疆土大致辖莱茵、易北和多瑙河之间地区,即所谓条顿地方。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住着西斯拉夫人,还不属于德国。这块地方除巴伐利亚南部外,罗马帝国的势力基本上没有达到,罗马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很小,北部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里又是日耳曼人的故乡,征战和长途迁徙少,血缘关系很少破坏。结果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原来的部落联盟竟变成了新国家的行政单位(公爵区),部落联盟首领摇身一变成为公爵。10 世纪初,德国立国时的四大著名的公爵,即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士瓦本,②都是原来部落联盟的首领变来的。这种现象在西罗马帝国领土上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是罕见的。有些史学家正确地称德国的公爵为“部落公爵”。这些部落公爵利用血缘关系控制军政大权,独立性很强,长时期在德国历史上发挥作用,不利于国家统一。

血缘关系牢固当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封建化迟缓。德国的封建化过程比西法兰克晚几个世纪,而且从来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是在罗马经济文化影响较多的士瓦本和巴伐利亚,7、8 世纪之交刚刚出现自主地。查理大帝的征服和立国之后,封建化过程加快,到 12 世纪才基本完成。至于萨克森等边远地区,到 12、13 世纪仍有自由的农村公社存在。封建化迟缓,同样不利于国家统一。因为,不论是自由的或多少封建化了的农村公社都是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彼此之间缺乏经济联系,生产的产品差不多相同,谈不上共同的经济利益。封建化过程缓慢又影响到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市的兴起都比较晚。德国的城市大多兴起于 11 世纪以后,比法国与意大利大约晚了两个世纪。

德国的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多在边境上,靠经营对外贸易繁荣, 没有一个城市象英国的伦敦那样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更加不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德国的城市为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结成地区性的城市同盟, 吸收诸侯甚至外国人参加。例如,13 世纪成立的莱茵同盟、汉撒同盟,14 世纪成立的士瓦本同盟就是如此。然而,不要绝对化,不能认为没有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就一定不能统一。原来,法国的南方同北方在经济发展上差别很大,巴黎也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但是反对英国侵略的斗争激发了民族意识,结果是外国干涉者被驱逐出去和南部被北部制服。西班牙也是如此,反对阿拉伯人的斗争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所以,恩格斯说:“在法国和西

① 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 年 7 月 14 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503 页。

② 士瓦本公爵区又名阿勒曼公爵区。阿勒曼人包括一部分苏维汇人,士瓦本一名可能与苏维汇人有关。

班牙也存在过经济上的分散状态,但被用暴力克服了。”①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不能把经济因素说成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否则就是荒诞无稽的空话。

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诸多因素外,还有就要讲到的上层建筑和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奉行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