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和印度教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印度教。

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原来,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宗教与军事行政贵族,吠舍是一般公社成员,而首陀罗与以上三个种姓不同,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员身分的人,只能从事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其地位接近奴隶,少数就是奴隶。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根据玄奘和记载和其他资料,种姓制度已经发生变化。戒日王以后,印度西北部逐渐出现一批称为拉奇普特

(RajaPutra,意为“王子”)的军事封建主,他们有的源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一部分则来自外族,如嚈哒人。他们作战勇敢,酷爱自由,但不事生产,坐食租税,成为新的军事贵族。原来的吠舍,只指“贸迁有无,逐利远近”的商人和高利贷者。而首陀罗则是“肆力畴陇,勤身稼穑”的农民了。看来,许多公社成员逐渐沦落,与原来的首陀罗没有多少区别。四个种姓的名称未变,但阶级内容已经改变。社会地位最低,从事被认为是低贱职业的

① 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 1985 年版第 104、105 页。

人,形成不可接触者种姓,称旃陀罗。他们“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种姓制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人民内部的团结和抵御外敌的入侵。马克思称:“种姓制度则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①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印度教兴起,佛教反而在它的故乡衰落下去。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它的主要经典是吠陀、奥义书、往世书,②《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等,内容庞杂而互相矛盾。

印度教也宣扬“业报”和“轮回”思想。“业”指一切思想和行动,它必有“报”即报应,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轮回”又译“生死轮回”,即生死像车轮似地回旋不停。印度教认为解脱之道有三,即知识之道(对物质和精神进行哲学探讨)、行为之道(按照规定活动)和虔诚之道(对神虔诚信仰),而虔诚之道是最容易办到的,于是人们便营建寺院、塑造神像、广泛施舍等。

印度教崇拜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主神。梵天又名大梵天,主管创造世界万物,包括天地、魔鬼和灾难。他有 4 个头,面向 4 方;4 只手,分别拿吠陀、莲花、匙子、念珠;坐在鹅拉的莲花座上。梵天的崇拜者很少,只在拉贾斯坦有一个供奉他的庙。对毗湿奴和湿婆的崇拜比较流行。

毗湿奴又名偏入天,是人类的保护神,有 4 只手,座骑为金翅鸟,妻为吉祥天女。他有许多化身,如释迦牟尼、黑天、罗摩和札格那特。黑天是一位活泼可爱手持横笛的牧童,常与女童嬉戏,乐于助人,曾杀死暴君派来的妖魔,其形象在文学、音乐和绘画中经常出现,家喻户晓。罗摩是《罗摩衍那》中的主人公,他在猴王哈奴曼和帮助下,最终战胜魔王,救出妻子。猴王红面黄毛,尾巴很长,但力大无比,本领高强,能倒山拔树、抓住行云、吼声如雷,一跳能从印度到达斯里兰卡。札格那特为毗湿奴教中最狂热的一派,强调自我折磨,为表示虔诚,信徒宁愿让载有札格那特像的车轮压死, 以身殉教。

湿婆又名大自在天,是毁灭之神,也是苦行与舞蹈之神。他有 5 个头、

3 只眼(额上一只眼的神火能烧毁一切)、4 只手、浑身涂灰、穿兽皮衣, 头上饰有弯月,坐骑是大白牛。湿婆把发辫盘头,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苦修, 但有幸爱上温柔美丽的喜马拉雅山之女,即雪山神女,终于结成夫妇。他们的长子是象头神,人身象头,有一根长牙,背上有只老鼠;是智慧之神,能将人与象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次子塞建陀,有 6 头、12 臂,骑孔雀,手执弓

①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73 页。

② 奥义书即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终结”,婆罗门教的古老经典,宣扬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往世书又名古事记,古印度神话传说的汇集。

箭,是与恶魔作战的战神。湿婆还善舞,创造刚、柔两种舞蹈。马克思说: “一个淫乐世界和一个悲苦世界”“这样奇怪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在印度斯坦的宗教的古老传统里早就显示出来了。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 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①林伽是湿婆的化身,视牛为神物,反对斋戒、朝圣和种姓制度。性力派主要崇拜湿婆之妻难近母等女神, 主张用动植物甚至人身献祭,反对寡妇殉葬和种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