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德国虽然仍是封建经济占支配地位,但工业、农业和商业进步很快,有些部门达到甚至超过当时西欧先进国家的水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中央政权,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如故。马克西米连一世皇帝实行帝国改革和强化中央集权的努力,由于遭到诸侯的顽强抵制,最后以失败告终。政治上的分裂割据,以及皇帝、诸侯、骑士和城市之间经常的冲突和战争,严重地影响经济的发展。上述情况,在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七章第二节已有详细的阐述。因此,16 世纪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是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国家,从而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在这样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德国宗教改革前夕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显得异常尖锐和复杂。

在封建统治阶级中,诸侯是最有实力的阶层。诸侯,特别是选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收税、铸币、矿山开采、地产买卖和审判权,并且拥有常备军,可以自行宣战、媾和。他们对中央要求分权,对下则实行集权,迫使骑士和城市服从其统治,实际上享有独立国家君主的权力,是德国分裂割据的祸首,也是革命的对象。诸侯由于奢侈生活、宫廷耗费、常备军和政府的巨大支出,迫切需要金钱,于是千方百计地增加赋税和残酷剥削农民。德国的中等贵族几乎绝迹,不是上升为小诸侯,就是下降为骑士。德国的骑士,即低级贵族,与德国的皇权一样日趋没落,大部分靠为诸侯服务维持生活。军

③ 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89 年 9 月 15 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第 267 页。

①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90、391

页。

事技术的发展,步兵作用的增大,火药武器的改善,使骑士在军事上渐渐变成多余的阶层。他们的生活奢侈,入不敷出,于是拦路抢劫,或巧立名目榨干农民的血汗。一小部分直属帝国的骑士,即帝国骑士,由于其命运与帝国的强弱休戚与共,比较富有民族意识;他们不满诸侯的专权,嫉羡教会的富有,要求驱逐罗马教会势力,结束诸侯的割据,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骑士的这种主张是积极的,正是 16 世纪德国革命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然而,骑士主张实行过时的贵族民主制,提高骑士地位和保存农奴制度,这些要求又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骑士往往洗劫城市,抢掠商旅,不断与城市发生纠纷。①这样,骑士的主张既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得到市民的赞同。骑士只能自己孤军奋战,到头来他们本身也无力把它付诸实施。

僧侣分成两个极不相同的集团。僧侣上层组成贵族集团,包括主教、大主教、修道院长及其他高级僧侣。他们是大地主,有的同时也是诸侯。他们除了像贵族和诸侯一样用政治经济手段压迫和剥削人民外,还利用宗教迷信压榨人民,例如驱逐出教、朝拜圣徒圣物和贩卖赎罪券等;除剥削一般的地租贡赋外,还抽取什一税。他们奢侈腐朽的生活和满口的仁义道德适成鲜明的对照,因而是德国各阶级和阶层强烈痛恨的对象。僧侣下层组成平民集团,包括城乡传道士。他们收入微薄,生活困苦,不能分享教会的特权和财产,而与下层群众接触多,许多人还是平民、农民出身,得到群众的同情。许多传道士为农民、平民讲话,参加他们的反封建斗争,有的甚至成为农民运动的宣传家和领袖,为他们的革命事业献出了性命。

城市内的阶级关系有很大变化,城市贵族是城市的名门望族和最富有的人家,包括大商人、高利贷者和房产主。他们把持城市政权,控制城市收入, 使城市公社的权利不起作用,用各种方法剥削城市劳动人民和属于城市的农民。一旦发生人民起义,他们总是站在诸侯一边共同镇压起义。市民阶级人数较多,包括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和新兴的手工工场主,并且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是体现生产和社会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阶级。然而,德国的市民阶级还不够成熟,多数只关心地方利益,激烈反对高级僧侣,要求惩处高级僧侣的放荡行为,废止其审判权和免税权,只有少数激进分子要求成立“廉俭教会”,实行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唤醒了德国, 把市民阶级的地方性反封建斗争推进到民族的规模,并在德国农民战争中进一步提出市民统一国家的明确纲领。正如恩格斯所说:“象西欧其他国家一

① 曾任农民军指挥官的骑士格茨·冯·贝利欣根,曾生动地叙述他与纽伦堡的紧张关系。他经常袭击纽伦堡的商人,有一次一个商人第三次被俘,他划个十字说,我原想即使天塌下来,你今天也抓不到我,因为几天前大家还议论你可能在另一个地方抢劫货物,我很奇怪你能如此迅速赶到这里来。贝利欣根也很奇怪, 他的行踪如此迅速地传到纽伦堡。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28、529 页。

样,从十五世纪起德国资产阶级在社会和政治上的作用日益增长起来。”① 城市平民的成分复杂,有破产的师傅和帮工,也有日工、奴仆和无业的流浪者。他们没有财产,没有任何特权,是不属于任何公认等级的下层民众,也是封建行会的没落成分和未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成分的混合物。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农民战争爆发前往往追随市民反对派,为几桶葡萄酒就供人驱使,农民战争爆发以后他们积极支持或参加农民战争。在闵采尔直接影响的图林根,平民集团中萌芽的无产阶级成分暂居上风,形成整个农民战争的顶点,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失败了。

农民是人数最多和受苦最深的阶级。诸侯、官吏、贵族、高级僧侣、城市贵族和市民等,整个社会(除平民外)的金字塔都压在农民的头上。本来13、14 世纪,德国的农奴制度几乎全部消失,农民事实上成了只缴纳货币地租的自由人。但从 15 世纪起,羡慕城市贵族豪华生活的西南德意志封建主, 开始了对农民的新压迫。他们除向农民勒索货币地租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外,还竭力增加徭役,力图将自由农重新变为依附农,将依附农变成农奴, 把公有的马尔克土地变成自己的土地。封建主可以任意蹂躏农民及其妻女, 施以种种酷刑,如割耳、割鼻、挖眼、斩首、车裂、火焚、四马分尸等。告状是没有用的,法庭上坐的都是贵族、僧侣的人,他们深知拿了钱就该办什么事。15 世纪时,德国流行一首名叫《魔网》的民歌,形象地描述了农民的这种惨状:

上帝高居九重天, 可怜农民苦无边。若非地主剥净皮, 苦干许能混人间。耕田、播种、收割忙, 惊看来了地方官。宣布老爷一道令: 一切工作扔一边。立即套马上堡寨, 那里有活要你干, 运柴运草运粪便, 一车接着一车装。农活未停犁在田, 这和老爷何相干? 农民如果有怨言,皮鞭猛抽脊骨断。①

在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中,教会封建主首先是大家痛恨的对象。罗马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大地主,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又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②一切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总是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以剥去它那神圣的外衣。德国的特殊之处是,由于政治分裂,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特别大,经济上的搜刮花样翻新,每年从德国劫

①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42 页。

① 普里舍夫:《十五至十七世纪德国文学概论》,莫斯科 1955 年俄文版,第 147 页。

②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 页。

走大量财富。人称德国是教皇的奶牛。马克思说:“宗教改革以前,官方德国是罗马最忠顺的奴隶”。③在德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激发了民族意识,连诸侯也能在一定程上卷进反罗马的斗争中来,使革命较早成熟,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即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和 1525 年的伟大的农民战争。

农民是这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阶级的和民族的使命,英勇奋战,为德国和西欧历史谱写了光辉的新篇章。15 世纪末以来,德国的农民起义就此起彼伏。1476 年,法兰克尼亚数万农民在吹鼓手汉斯·贝海姆领导下准备起义,不幸事泄。1493 年,亚尔萨斯出现农民平民的秘密革命组织“鞋会”。“鞋会”成员的旗帜上画有一只农民穿的鞋,有一根长长的皮带。1502 年,天灾歉收,饿殍遍野,斯拜伊尔主教辖区的 7000 农民宣誓加入“鞋会”,并提出有重大意义的要求:即不向诸侯、贵族、僧侣缴纳各种租税,没收教产分给人民,除罗马皇帝外不承认任何其他君主。只承认皇帝的权力,那就必须消灭诸侯割据、统一国家。这是德国农民第一次提出消灭诸侯割据、建立以皇帝为首的德意志君主国的要求。农民以为统一后的德国应当消灭封建剥削,幻想皇帝能够保护农民的利益。可是,马克西米连一世皇帝却残酷迫害参加“鞋会”的农民,本人处死,首领四马分尸,财产没收。尽管如此,农民的上述要求还是一再提出,直到闵采尔把它变成没收教产实行财产公有和普通人掌权的共和国。1503 年春,在士瓦本的雷姆斯河谷出现另一个农民平民的秘密组织“穷康拉德”。这个组织的旗帜上画着一个跪在耶稣面前的农民,四周写有“穷康拉德”字样,其成员除本地农民外还有逃散的“鞋会”成员。1513、1514 年,“鞋会”和“穷康拉德”在巴登、符腾堡密谋发动新的起义,但被诸侯的联军镇压。当农民的密谋一再失败的时候,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发出震憾整个帝国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终于象火山一样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