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艺复兴

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稍晚于西欧大陆,16 世纪才开始,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形成高潮,但取得的成就很高,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

托马斯·莫尔(1478—1535 年)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生于伦敦一个大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4 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古典文学和希腊文,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16 岁又入伦敦法律学校专攻法律,因成绩优异,很快转入林肯法律大学学习,

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1504 年,他年仅 26 岁就当选为国会议员,后来担任过财政大臣、下议院议长、大法官等职,成为英国政界的显赫人物。1532 年,因反对亨利八世的离婚案被贬职。1534 年,又因拒绝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而入狱,次年被处死。

托马斯·莫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又是一个激进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1516 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第一部光辉杰作。莫尔在书中揭露和批判英国社会的黑暗,提出理想社会的方案。在理想社会里,没有私有制,一切公有,人人参加劳动,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实行义务劳动制,人们轮流下乡,两年从事农业劳动。人们每天工作六小时,其余时间从事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和科学研究。除国王外,一切公职人员均由选举产生, 重大事务由集体决定。国家公职人员没有任何特权,其主要职责是调解民事、组织监督劳动和消费。乌托邦人信仰完全自由,教士不能干预世俗权力, 其职责是主持礼拜、掌管宗教仪式、监督社会风尚、教育儿童和青年。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乌托邦》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尚未出世的资本主义社会,并第一次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等主张,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莫尔的《乌托邦》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还有宗教和奴隶制,甚至有终身制的国王。莫尔虽然批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但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现实途径,他的理想只能是空想。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年)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在当地有名的文法学校读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5 岁时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1587 年因得罪一位公爵,遭官府追捕,逃到伦敦。经同乡介绍,他在一个剧团里当马夫、跑龙套,后来当过演员,甚至担任导演。大约在 1588 年之后,剧团要他负责改编剧本,从此走上创作的道路。

莎士比亚一生共撰写 37 部剧本、154 首十四行诗、两部叙事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1590 年—1600 年为第一时期。这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全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百姓生活安定,他对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怀有很大希望。这时他以创作喜剧为主,热情歌颂生活,就连创作的悲剧也洋溢着乐观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601—1607 年为第二时期。这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王权危机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作者转而以写悲剧为主,揭露社会黑暗,表达悲愤沉郁情绪。这时他共创作 7 部悲剧,其中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被称为四大悲剧。他偶尔也写喜剧,但已失去早期喜

剧的乐观愉快色彩。1608—1612 年为第三时期,是他创作的衰落时期。当时专制王权走向反动,作者陷于迷茫,希望凭借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因而主要创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传奇剧和神话剧,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16、17 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现实,不仅抨击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而且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罪恶,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主义理想。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莎士比亚的作品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