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

中古时期,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官方哲学是经院哲学,因其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经院)里,故而得名。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神学思想,基本任务是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使之更加理论化和思辩化,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社会现实,轻视经验,反对实践,因而完全脱离实际,极其空洞和烦琐,所以又称烦琐哲学。

经院哲学是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来,13 世纪达到极盛。意大利多米尼克派僧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年)最终完成了经院哲学的理论体系,因而被称为“神学之王”,其代表作《神学大全》是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书里,他创立了“宇宙秩序论”。这个理论鼓吹,上帝将自然界和人类分成不同的等级,最低一级是无生命界,其上是植物界,再上是动物界,再按等级阶梯上升到人、圣徒、天使,最上面的是上帝。每一等级都有较高一级的目的,并力图达到各自的目的,上帝是宇宙的最终目的。它认为,在宇宙等级中,下级从属于上级,上级统御下级,层层统御,层层归属,最后统属于上帝。托马斯以此来论证,地上的秩序必须服从天上的秩序,现世的生活必须服从来世,政治必须隶属于宗教,国家必须服从教会,皇帝必须服从教皇,下等人只能听命于上等人的统治等。这一理论为封建剥削和等级制绕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以维护教会的权威和封建统治秩序。

在经院哲学内部,存在着唯名论和唯实论的长期斗争。如在 11 世纪后半期至 12 世纪,有以洛色林(1050—1112 年)和阿伯拉尔(1079—1142 年) 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以安瑟伦(1033—1109 年)为代表的唯实论者的斗争;13 至 14 世纪,有以罗吉尔·培根(约 1214—1294 年)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托马斯·阿奎那的唯实论者的斗争。唯实论以正统派自居,视唯名论者为“异端”,禁止其思想传播,烧毁其著作,甚至将其投入监狱或处以火刑。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和个别事物的关系问题。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概念只是事物的名称,是个别事物的反映。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而唯实论则认为,一般概念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据的原型,是上帝的理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唯名论同唯实论的斗争跟唯物论同唯心论的斗争有相似之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唯名论者比较注重事实和理性,对教会和宗教教条进行了猛烈抨击。如洛色林否定教会的“三位一体说”,阿伯拉尔对于神的存在、神的人格、本性、创世、原罪等教义提出疑问,贝伦迦尔对圣餐变体论的批判,罗吉尔·培根猛烈抨击基督教神学的虚伪、陈腐和愚昧无知等。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有力批判,有时被教权派和“异端”运动用来进行反对天主教神学和封建制度的斗争,因而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