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第一节 中古西欧的城市

城市的兴起

“城市”是个历史概念,城市的出现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①历史上最初的城市是随着原始公社制的瓦解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是刚刚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所在地,也是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真正成为经济中心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事。公元 14—15 世纪以降,西欧一些城市逐渐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公元 3—5 世纪,由于奴隶制危机和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许多人烟稠密的城市变得一片荒凉。中古之初,在蛮族国家统治的最初几个世纪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城市衰落,这是肯定的。然而,就是在那时也不能认为古罗马的城市一个不剩地完全消灭。许多城市仍然保留下来,它们虽然大多是主教的驻地、设防的堡垒和国家的政治中心,但也有工商业。6 世纪的巴黎,仍有经营装饰品和贵重物品的店铺。马赛是地中海东岸商品的集散地,犹太商人和叙利亚商人运来大批的油脂、名酒、埃及的纸草和东方的丝绸,然后转销内地。波尔多、奥尔良、南特、特里尔、帕维亚、米兰等城,都有工商业活动。①后来,随着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城市蓬勃兴起。关于西欧城市的起源,西方学术界有罗马派和日耳曼派之争。前者认为,中世纪之初仍然存在古罗马城市,后者坚持罗马城市全部被摧毁,西欧城市都是后来重新兴起的。前面已经指出,日耳曼派说失之于片面。

显然,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城市。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才有可能向城市提供足够的余粮,向手工业提供充分的原料和销售市场。另外,农业的进步也促进手工业的专业化,使之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首先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是纺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6 页。

① 戚国淦:《〈法兰克人史〉书中的高卢社会》,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会编《学术论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54、55 页。参见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289—291 页。

建筑、冶金等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市场又广阔的手工业,它们起初偶尔去市场上出售产品,后来逐渐经常化,变为为市场而生产。手工业的独立发展, 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于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往往聚集到交通便利、安全可靠和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渡口、海湾、城堡、寺院和政治中心,久而久之形成城市。象法兰克福(美因)、奥格斯堡、特里尔、伦敦等城市,都是如此。有些城市则主要靠商业和对外贸易兴起的,如威尼斯、热那亚、那不勒斯、米兰等意大利城市和根特、布鲁日等尼德兰城市。在城市兴起过程中,阶级斗争起了重要作用。逃亡是农奴反抗剥削压迫的经常方式。于 是,逃亡农奴, 特别是其中有某种手艺的人,往往逃到城里,成为城市的最初居民。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摆脱领主的追捕,成为自由人。有句德国谚语说得好:“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所以,中古城市往往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①

从地区说,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是城市兴起最早的地方,9 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10 至 11 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其他地区则稍晚。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新兴的城市大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为满足

地方市场需要而生产的中小城市,其经济活动受地方市场的制约。这种城市各国都有,数量最多。其次是主要生产和经营某种专业产品的城市,而且产品主要供出口,其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贸易的制约。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最著名的代表,它生产的毛纺织品享誉欧洲。最后是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靠经营中介贸易起家,其手工业占次要地位。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阿马尔非和德国北方的汉堡、吕贝克等,都属于这一类城市。

中古西欧的城市规模不大,许多小城市不到 1000 人。有几千到 1 万人的,已是中等城市。14 世纪时,伦敦和科隆约有 4 万人,被认为是大城。当时的巴黎,约有 8 万人。意大利城市规模最大,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的人口都超过 5 万(14 世纪);15 世纪末威尼斯约有 11 万多人, 是少有的大城市。城市居民除手工业者和商人外,还有大封建主、高级教士和为数相当多的下层群众(平民)。城市街道狭窄居住条件差,常闹传染病。城市一般筑有城墙,上有塔楼,并围以濠沟,靠吊桥与外界相通,拉起吊桥就是一座防御敌人袭击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