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9 日”广场:帕夫洛夫大楼坚守 58 天
如果说第 1 营在火车站打得英勇悲壮,那么在市中心的“1 月 9 日”广场,苏军则打得机智顽强。
防守“1 月 9 日”广场的是近卫步兵第 13 师第 42 团第 3 营。广场四周楼房林立,而且距中央渡口和伏尔加河岸距离很近,占据了这里的楼房便可以居高临下封锁渡口和河岸。因此德军在冲到广场地域后,迅速抢占了几幢大楼,改造成火力点,既对在广场附近作战的德军进行支援,又对河面和渡口实施火力封锁,阻止苏军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对苏军来说,夺回大楼,打掉敌人的火力点,进而建起有利于防御的支撑点,乃当务之急。
9 月下旬的一天。第 42 团团长叶林上校巡察第 3 营阵地时发现,距离 150 米左右的一幢四层大楼作为防御支撑点的位置很好。它建的地势较高,是周围地区的最高点。从这里往西 1 公里以及市内敌占区都在这幢大楼的观察范
围和射程之内。而且与附近暂由苏军控制的面粉厂 4 号楼、铁路员工大楼等
可以形成交叉人力网。叶林命令第 3 营营长茹科夫大尉,让他派人去弄清这
幢标着第 61 号大楼内的情况。茹科夫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第 7 连连长纳乌莫夫
上尉,纳乌莫夫叫来了帕夫洛夫中士,指着 61 号大楼说:“中士同志,这幢楼房对我们很重要,现在需要查明楼内有多少希特勒匪徒,今夜就去。”
当夜幕降临后,帕夫洛夫带着三名挑选出来的战士格卢辛科、亚历山大罗夫和切尔诺戈洛夫,匍匐前进,一米一米地爬到了楼前,此时四个人已是满头大汗,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伏在楼角仔细听了听,楼里鸦雀无声, 但是借着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支支机枪枪口露在窗口和墙洞外面。
他们爬进最近的一个门洞,从一楼到四楼没有发现德国人,但有的窗口架着机枪。只是在地下室发现了 30 多名妇女、老人和儿童。他们马上又潜入第二个门洞,听到一楼的两个房间里有德国人在淡话,帕夫洛夫和切尔诺戈洛夫一人往一个门里投了 3 颗手榴弹,又冲进去用冲锋枪一阵猛扫,然后又迅速查遍整幢大楼,再没发现敌人。格卢辛格擦着额头上的热汗兴高采烈地对帕夫洛夫说:
“中士同志,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了。你瞧,命令只是让我们侦察这座楼房,现在我们消灭了楼里的所有敌人,成了全楼的主人!下一步怎么办?”
帕夫洛夫看看楼外,毅然决定: “既然成了主人就不走了!不过我们得告诉连长一声。”
营长茹科夫得知 61 号楼己被帕夫洛夫占领,很快派来了增援人员。几天
中,先后有 18 入来到这座已被习惯称之为“帕夫洛夫大楼”的支撑点内,与
最先进入大楼的帕夫洛夫 4 人一起,组成一支守卫队。除一名战士的姓名至
今尚未查明以外,23 名守卫者中有 11 名俄罗斯人,6 名乌克兰人,另外 6 人分别是格鲁吉亚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鞑靼人、犹太人。这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奋战的集体。
在接下来的 56 个日日夜夜中,德军为重新夺回这幢大楼几乎用尽了手段。迫击炮、火炮、坦克炮的射击,飞机的轰炸,把这幢大楼打得惨不忍睹。楼的一侧墙面完全倒塌了,楼顶早被炸飞烧尽,残留的三面墙上弹痕累累, 百孔干疮,所有的窗户都成了一个个黑乎乎的窟窿。
严酷的环境教会了守卫者们巧妙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在楼西 10 至
12 米处,有一个废弃不用的储油库,用钢筋水泥修得非常坚固。南面十几米处,还有一个原用于检修地下自来水管道的竖井。守卫者从大搂的地下室朝这两个方向悄悄地挖通了两条地道,在储油库和竖井口分别安放了轻机枪和反坦克枪。当德军对大楼狂轰滥炸时,苏军守卫者留下几个值班的战士守卫大楼底层,其余的人全部转移到储油库和竖井中。等敌人炮击轰炸一停,守卫者又全出现在大楼里,歼击冲上来的德国兵。弄得德国人好长时间迷惑不解,不知道为什么楼都快炸平了,怎么就是消灭不了楼里的苏军。
在楼内,守卫者把楼房改建得十分适于环形防御,不同方向上都设置了机枪发射阵地,为防止墙壁倒塌造成无谓伤亡,发射阵地周围都用多根支柱和厚木板加固。为了加强对敌人行动的监视,不仅在楼顶层设立了了望哨, 24 小时不断人,还在通向储油库的地道中间,打开了一个通向地面的了望孔,夜间守卫者利用这个孔对敌人进行纵深了望监视,白天则把它伪装起来。这样,德军的意图往往事先就被守卫者识破了,并很快通过安装在地下室里的电话、派通信员和发射信号弹等方式,迅速报告,转达给上级指挥部和友邻部队。
就这样,帕夫洛夫大楼像一枚钢钉,死死钉在市中心,钉在伏尔加河岸边。尽管在严酷的 9 月里,德军在多处冲到了伏尔加河边,但是位于中央渡口前、“1 月 9 日”广场上的这幢普通的楼房,成了一座极不普通的攻不破的堡垒。它成了近卫步兵第 13 师在斯大林格勒展示出的英雄主义风范的代表,成了千千万万斯大林格勒保卫者顽强奋战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