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嘴中的塞瓦斯托波尔

哈尔科夫城下的枪炮声平息没几天,克里木半岛烽烟又起。百年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这次注定要经受百年未遇的血与火的洗礼了。

从德军突入克里木半岛以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苏军,一直不屈不挠地战斗着。要塞犹如一颗钢钉,扎在半岛上,扎在黑海中,当然也扎在希特勒心上。他愈是急于消除侧翼威胁,展开大规模夏季攻势,就愈不能容忍塞瓦斯托波尔上空还飘扬着红旗。

刻赤半岛战争结束后,曼施坦因当即挥师西进,把第 11 集团军主力调往塞瓦斯托波尔地区,从北、东、南三面把要塞团团围住。参加围攻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总计 20.4 万官兵、75 毫米至 600 毫米的火炮 670 门、反坦克炮 655 门、迫击炮 720 门、坦克 450 辆、飞机约 600 架。这些重兵器中有一部分是刚刚从刻赤半岛撤退的苏军手里缴获的。此外,曼施坦因还拥有一批巨人式遥控装甲履带输送车,它可以把高爆炸药自动运到敌方防御体系中, 实施爆破。

相比之下,扼守塞瓦斯托波尔地区的苏军实力略逊一筹。主力是彼得罗夫少将指挥的滨海集团军,有 7 个步兵师、4 个旅、2 个海军陆战团、2 个坦克营。加上其他部队,总计 10.6 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600 门、坦克 38 辆、53 架完好的飞机,以及一列“热列兹尼亚科夫号”装甲列车。

从 6 月 2 日开始,德军向要塞地域进行整整 5 天的轰炸,开始了代号“鳄鱼”的强攻要塞作战。炮弹和航空炸弹雨点般地倾泻到塞瓦斯托波尔防御阵地上。曼施坦因后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德军而言,再没有比攻击塞瓦斯托波尔所集中的炮兵还多的,尤其是大口径炮。除了 190 毫米的加农

炮、305 毫米和 354 毫米榴弹炮之外,及两门特别的 600 毫米加农炮,还调

上一门著名的 800 毫米大“多拉”炮。这个庞然大物,光炮管就长达 27 米以

上,炮车有两层楼房高,它要在特设的轨道上,用 60 辆机车推动才能进入发射阵地。据说它原是为轰击马奇诺防线而设计的,但没能赶上使用。这次被曼施坦因派上用场,它的一颗炮弹曾击毁了埋在天然岩石下 30 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

6 月的克里木半岛己是酷暑。有时清晨的气温就高达摄氏 36.7 度。双方在令人窒息的酷热中,厮杀达一个月之久,进攻和防守都是寸土必争,每一个碉堡、每一条堑壕、每一个岩洞,都要经过浴血苦战。德军依仗优势兵力兵器,势在必得;苏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常常打到最后一人一弹为止。德军的消耗巨大,有些团十几天就打得只剩下几百人,其中有一个连在撤出前线时只剩下 1 个军官和 8 个士兵。苏军的处境也日渐艰难。由于德军掌握了制空权和实行海上封锁.部队的人员、弹药、补给越来越少。6 月 26 日,从北面进攻的德第 54 集团军的第 22 师,冲到了席费尔拉亚湾北岸,曼施坦因立即前去视察。他登上设在北岸山崖上的一个观察所,俯视山下,只见海湾宽不过千米,对岸就是塞瓦斯托波尔城。城外是一道用岩石垒成的墙壁,密密麻麻布满了射击孔。一条峡谷是上岸登城的唯一通道。看着看着,曼施坦因忽然心生一计。他想如果派一支部队乘登陆艇借黑夜掩护横渡海峡,出其不意登上南岸,可以置俄国守城部队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说不定就能一举摧垮俄军防御,夺取要塞。

曼施坦因下令偷袭在 6 月 28 日至 29 日夜间进行。是夜,为掩盖北岸德军集结发出的响声,德空军不断地对塞瓦斯托波尔城进行空袭。同时岸上炮

兵屏息以待,只要对岸苏军发现渡海德军,就施以猛烈轰击进行压制。午夜1 点,第一批德军悄悄驶向对岸,等苏军发现并采取行动时,德军已在南岸建立了滩头阵地。此后苏军的防御被从多处突破。6 月 30 日晨,塞瓦斯托波尔防区司令员奥克佳勃里斯基海军中将向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布琼尼元帅报告:“残留部队已疲惫不堪⋯⋯敌人的飞机和坦克猛攻,压力很大,我们的火力却急剧下降⋯⋯我们最多只能再坚持两三天。”布琼尼马上报告最高统帅部,鉴于所形成的局势已无法挽回,请求停止向要塞输送补充兵员和弹药补给,允许要塞地域各部队在最后时刻撤退。当天下午,最高统帅部批准了这一请求。晚上,当弹药、粮食和饮用水均已告罄时,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开始撤退。当天 24 时,塞瓦斯托波尔防区军事委员会最后一次向最高统帅、海军人民委员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报告:

敌人夺得塞瓦斯托波尔后,没有获得任何战利品,城市成了⋯⋯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