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日本经济之宝

**奇迹之源:儒家学说。**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然而,从 50

年代开始,这块原本奄奄一息、百孔千疮的土地出现了奇迹。 1955 年到 1975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 4.3 倍,至 1980 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6 年之后,超过了前苏联。1993 年 3 月,德意志联邦银行经济学家预测,在下世纪之初日本将把当了整整一个世纪霸主的美国甩到身后,坐上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交椅。

日本的经济腾飞,引起众多学者、经济专家浓厚的兴趣。

有人说,这是由于巨额美元的援助;有人说,这是从 50、60 年代那两场战争获得了实惠;有人说,是战后二三十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尚不盛行; 也有人说,这得力于当时在美国压力下实行土改等等。

日本人认为:他们主要靠根植于自己民族的一种道德力量和精神。

耐人寻味的是,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家把自己国家称为儒家资本主义。他们毫不隐讳地谈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巨大影响。如说:“日本现代企业是建立在《孙子兵法》、《三国》和《论语》的基础上的。”

那么,日本企业家是怎样借鉴中国文化创造奇迹的?大体上是人和、用奇、立信这 3 方面。

人和:企业的凝聚力。“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的首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讲“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一部两万字的《论语》,这个“仁”字出现了 109 次。在孔子看来,有了爱人的愿望,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治理好国家。日本企业家们又是如何培植这个“人和”,实现“共济”,推动企业发展的呢?

1.树风育魂。日本大企业对招收的新职工,第一步便是集训。他们把这看成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战略投资。“松下”公司有培训职工的专门学校,办学的宗旨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明德、亲民、至善”。“三洋”在这种培训之前,先举行隆重的就职仪式,集训结束后新雇员才被允许佩带公司徽章。整个训练过程严格而有序,几年又来一次,西方称之为“摄魂法”。 2.竭诚待人。《朝日新闻》曾惊呼“三国旋风横扫日本”,企业家们则

普遍把刘备当做楷模。他们认为,那个刘皇叔原无寸土,而后三分天下,主要得益于待下以诚。松下幸之助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社长必须兼任端茶的工作。”他说:“身为经营决策者,不只是指示目标,还要诚心体谅部属的辛劳”,“所以我每天都问自己:‘今天我要替几个人端茶呢?’”这在企业界传为美谈。有人说,这就是松下的“三顾茅庐”。事实证明,这种坦

诚增强了一个企业的向心力。

  1. 行终身制。在日本普遍推行“终身雇佣制”。东京新闻社木下辉一曾对中国访日代表团发表了以下看法:这种关系为劳动者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使劳动者与企业利益一致,遇到困难便携手合作,共度难关。一些西方评论家也说,它“始终激励着多数雇员为共同利益和个人尊严而努力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还把它和“家族制”连在一起,即把员工看成是“家族的成员”。这样更强化了劳动者的归属意识,把自己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2. 以人为本。日本企业注意激励广大员工的创造精神,这一点欧美国家也十分服气。他们说:在西方,“人是一些多得可以互换的零部件”,“就像卓别林《摩登时代》里的角色”。“而日本则强调发挥雇员的参与意识”。如实行管理民主,让职工分担部分责任,甚至参加董事会、监事会;再如, 实行“提建议制度”和“年功序列制”;下班后由低层干部主持的研讨当天生产、工作的“非正式讨论会”也搞得红红火火。

这样,日本企业家们为自己的公司制造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如同松下所说,“《三国》的忠诚、合作,也就是企业的基本精神”,这种浓郁的“人和”氛围,自然会带来凝聚力。

用奇:走向世界的诀窍。《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其 中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出奇制胜。孙子强调战术灵活、多变。日本人巧妙地把孙子的战法用于企业的经营,使他们在占领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所向无敌, 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具体说来,其战术便是:

  1. 以退为进。《孙子兵法》说:“节如发机”,就是战争要善于掌握火候和节奏。丰田汽车公司的一条重要经验便是“反着想”。当一种产品备受青睐人们争相投入时,他们却减产下马,试制新的型号。丰田便是这样一位深谋远虑、“发机”有“节”的战将。果然不久,原畅销的因进入饱和,很快从颠峰上跌落下来,而丰田的新产品已经问世。表面像退,实际再打出去的是一只更有力的拳头,此乃是以退为进。

  2. 后发制人。松下以极其浓厚的兴趣研究了战国赵奢出奇兵破秦军,以及其子赵括拥重兵而全军覆灭的战例。他总结道:“有时一加一会变成十, 有时相加则成负数。”这里有一个“理外之理”。松下看到对手某项产品畅销,并不马上与之对垒,而是发动所属拥有最新技术的生产研究室,坐下来对该产品进行研究,发现其不足,从而设计出更完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最后把对手击败。

  3. 先声夺人。《孙子兵法》把“气”看得相当重要,认为“气”、“锐” 能造成一种声威。曹刿“一鼓作气”而败齐军;当年商鞅为立新法威严和取得信任,重赏了那位把一根木头搬到北门的秦人,商鞅说一不二的威名从此不胜而走。这是把此术用之于政治,日本企业家则让它为宣传自己的产品效力,把这种先声夺人的招法用到商战上。西铁城钟表商为了在澳大利亚打开局面,用直升飞机把手表从高空扔到地面。当人们看到落下的手表竟安然无损时,西铁城的牌子也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4. 萌芽引进。日本一些企业不看重甚至回避成熟技术的引进,因为这种引地投入生产的产品,大多即将进入衰退期。这就是《孙子兵法》里说的“善战者,求之于势”。“善战人之势”为“纩弩(张满的弓)之势”,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应具有这种强劲的态势。他们认为,技术引进既然是为了赶超世

界先进水平,就没有必要把眼光盯在虽红霞满天却将落山的夕阳上。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的倒是刚刚出生,甚至尚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如三井石油化学公司从德国引进低压合成聚乙烯实验室技术,然后自己组织力量攻关。由于该产品的高科技性,很快便占领了国际市场。

立信:富与仁的有效结合。“信”是儒家道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曾对 几个得意门生表述自己的志向,有一项便是“朋友信之”。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条著名的做人和治世的标准:“民无信不立”。

日本企业重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誉第一。这是企业家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被称作“日本企业家的良心”的涩泽荣一认为,“企业家应该有良好的形象”。松下则反复告诫下属:“企业在信誉上稍有误失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致命伤。”在日本, 公司上上下下确实都把信誉当做企业的生命。

  2. 精益求精。日本企业家的重信突出表现在对自己产品的高质量要求。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洛勃特·H·海斯教授评论道:“从百分之一的缺陷率减小到千分之一是否有价值,经济学家会说:‘不,这没有意义。’美国公司便不会再向前走出一步。可是日本公司会这样做。”日本各大公司的产品正是凭着这样的质量优势占领世界市场的。

  3. 求利兼义。一份材料说:80 年代初对日本 3000 余家企业调查,在企业经营目标中,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占 20.9%,强调为社会提供可依赖产品的占 56.7%,强调谋求经营者及家族繁荣的仅占 40%。研究日本的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到这种由追求利润到追求顾客以及为社会谋福利的决策目标的转化。有的日本企业家甚至提出“富”与“仁”要结合起来。涩泽荣一在谈到为什么企业要同儒家道德相结合时,还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道德和经济本来是并行不悖的。然而由于人们常常倾向于见利而忘义,所以古代圣贤极力纠正这一弊病,一面积极提倡道德,一面警告非法牟利的人们。后来的学者误解了孔夫子的真正思想。”日本友人这个观点很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