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7 中国地理中思想品德因素的构成

层次

爱国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国情教育

国策教育

成就教育

传统教育

历史教育

运动观点

矛盾观点

联系观点

人口观点

民族观点

资源观点

环境观点

接受

20

3

17

4

1

理解

10

12

12

1

1

1

2

1

1

4

2

应用

18

3

1

16

4

4

3

形成 4

1

1

2

总计

52

19

29

4

1

3

17

6

2

1

8

7

2、内容现实,形式多样

地理学习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具有现实性和现时性,与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大量事实和客观规律,令人信服。这与以过去为主的历史,偏重艺术的语文、音乐、美术,侧重观念的政治等学科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地理德育形式与地理学习形式一样,丰富多彩。可以开展地理晚会、时事地理墙报、与地理有关的主题宣传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

(二)地理学习中发展思想品德因素的途径

地理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地理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既不能脱离地理智力因素的发展另搞一套,也不能以智力因素的发展来代替思想品德因素的发展。

地理学习中发展思想品德因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制订地理学习中发展思想品德因素的目标

地理学习内容中虽然富蕴思想品德因素,但仍需有意识地加以发掘,并明确制订中学地理教学思想品德因素发展目标。例如,地图知识学习中可以适当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绘制地图、海图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较为科学的制图原则的国家。这在外国地理课本中都明文列出。自然辩证法学科大量援引地学例证,反过来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可以发掘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

思想品德因素的发展同知识的学习一样,目标也应划分层次。参考国内

外思想品德目标层次,我们提出四层次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是最低层,即“接受”,指能够接受和记住思想品德的观点和内容,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第二层次是“理解”,即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品德的观点和内容的理由。第三层次是“应用”,能够应用思想品德观点来分析有关问题。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即“形成”,指已形成系统的自觉的思想品德,并能在独立自处时按思想品德准则行事和进行宣传。

2、深化对地理学习中思想品德因素的认识

地理思想品德因素,应当具有地理性,并且要具有时代性。地理学习中的爱国主义因素主要是国情、国策、成就等方面的教育因素。爱国首先要正确全面地了解国情,了解建国以来的成就,进而理解国策。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自豪感和恰如其分的忧患感,才能立志去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大志。地理学习中的国际主义因素主要是正确了解和评价世界形势、国际关系,正确进行中外对比的教育,批判盲目崇洋或盲目排外的思想, 培养正确的开放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地理学习中的体现,主要是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包括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并运用此观点分析全球性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因素在地理学习中的体现,主要是在人文地理各分支中培养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经济布局、人口迁移、城市化等问题。

3、优化地理学习中思想品德因素发展的方式

在地理学习中发展思想品德因素的方式应当加以优化。首先必须坚持客观辩证的方式,例如对我国资源的正确评价,应当既重视总量的丰富,又注意人均数量的不足。其次应坚持观点与事实材料的统一,例如不能摆脱正确的人地观而“纯客观”地介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给人以“环境决定论”或“唯意志论”的印象。又如不能不作具体分析和评价,而空洞地说我国地形种类齐全是有利条件。再次应进行正确的对比,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对比。例如中国与印度农业上的对比很说明问题,因为两国建国时间差不多,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原经济基础比较类似,但印度耕地面积比中国多 1/3 以上,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优于中国,而粮食无论总数还是人均数却比中国少,此外,地理学习要关注时事形势,联系乡土地理, 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来发展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