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3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基本训练要求中的能力构成

能力

课本

判读图象

填绘图象

分析图象

综合分析

推理

比较

概括具体

应用

调查

观察

演示

制作

计算

合计

中国地

9

5

9 1

2

2 1 1 5

35

3

5

11

2

1 4 2 2

30

世界地

2

3

7 3 1

16

1

10

9 3

23

高中地

12 1 1 6 3 1

24

2

8 1 8

19

总 计

15

25

56

2

2

13

2

18

3 3 2 1 5

147

1、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理综合分析不但常用,而且是其他思维活动的基础。地理综合分析范围广,因素多,层次高,联系错综复杂,并受制于地理科学方法论。地理分析不是盲目地把地理事物或地理问题分成若干孤立的部分,而是综合性分析,分析是为了综合,应有目的地选择分析的角度, 着重发现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综合出整体特征或综合形成地理事象或地理性人为对策。例如,黄河上游着眼于水力资源丰富,成因分析应从地势比降、支流多、补给稳定等方面着手;中游着重含泥量高,应分析气候、植被、土质和人为因素;下游注意“地上河”,应分析地势低平、人为筑堤等因素。综合分析时应注意其广度和深度,一方面要形成上文所述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具体的地理问题情景。例如非洲北半部纬度地带性明显的原因,受海洋影响小应分析轮廓完整、岸线平直,陆地东西跨距大、面积广,而不是高山阻隔而闭塞,这样分析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并补充原有知识结构。

低年级的学生可借助形象思维,进行图象的分解与组合,启发过渡到抽象的分析与综合。例如,可将澳大利亚轮廓位置图、地形图、环流图、洋流图分别画在不同的幻灯片上,再相互叠置,说明这 4 个气候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综合成气候分布图。

2、地理比较能力的培养

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以及地理矛盾众多,地理比较是经常的,且往往带有综合性。综合比较是全面比较具有地理意义的各个方面,例如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之间的比较,要全面比较源地、风向、性质、势力、影响范围、影响时间和影响后果等项。综合比较还要注意所比各项之间的联系。区域比较要有目的,或者是比较相似,或者是比较相异,或者是逐步过渡性的。例如,中国八个分区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同黄河中下游地区对比, 既有南、北方的许多差异性,也有大河中下游的许多相似点;湿热的南部沿海地区可与干冷的西北内陆地区相比;日本、朝鲜与蒙古可以作为过渡系列, 同时对比学习。

列表是比较的主要形式,表格的横向作比较,纵向作综合。表格要精练, 文学要高度概括,如果由学生自己整理,则学习效果更佳。同时,比较用的修饰语要引用或设计得当。例如中国东部四个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比较时,课本上黑龙江水量“丰富”要相应改为“较大”旨在与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水量“大”相区别。此外,直观的统计图,示意图等也可用来进行比较。例如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的比较,绘出简单示意图可代替许多文字,且地理性强而表现鲜明。

比较还是整理归并知识,减少记忆点的有效手段。例如世界地理中南美洲学习时有意与北美洲、非洲、大洋洲、欧洲等对比,则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3、地理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判断是地理概念适当联系起来,确定地理事象的状况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关系。由于地理知识庞杂、分散,地理事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情况较多,某些知识还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地理判断在地理学习中经常出现。

培养地理判断能力,首先要确保概念理解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除了正面

领会,还应举一些反例,例如黄赤交角的变大变小。其次要注意概念之间联系方式要合理,例如非洲南半部等温线向北凸出,“主要由于”裂谷地形, 而不是海陆热力差异(陆地不广)。再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各种抗干扰能力。

①地理相关数量的干扰,例如非洲面积最大国会干扰人口最多国。②日常非科学经验的干扰,例如破坏资源造成的资源短缺会干扰科技进步使可利用资源品种的增多。③似是而非的干扰,例如冰面反射率会干扰新雪反射率之最。

④似非而是的干扰,例如人造物不属于自然资源会干扰人工草场属于草场资源。⑤相似知识的干扰,例如我国各大平原的组成部分会干扰商品粮基地。

⑥知名度的干扰,例如常见常闻的少数民族会干扰人口多而不常闻的民族。

⑦真假混杂的干扰,例如将臭氧与人类关系大同臭氧位于对流层相提并论。

⑧滥用真理的干扰,例如将不可滥伐森林推到不可采伐林木。此外,还有关键词,反义词偷换干扰等。

地理推理是将地理判断适当联系起来,推导出新的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对于地理知识的迁移有重要作用。

地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于地理事象不可能千篇一律, 应舍小异而求大同,例如归纳世界各地地中海式气候的气温特征。归纳推理, 尤其是地理归纳,要注意推理的正确性,例如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都有明显的风向季节变化,但不能归纳为都有季风气候类型。

地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它可以减少地理中繁多的记忆头绪。例如,板块碰撞边缘有地震分布,高加索地区等看来处于大陆内部的地方,其实是处于板块边缘,因而是多地震的。虽然演绎推理比较正确,但地理演绎一定要注意具体条件,不得随便扩大规律的适用范围。例如热带草原气候一般是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但在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半环状分布中,却出现在热带沙漠气候与地中海式气候之间。

地理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仅凭地理事象之间有几项特征相似,就认定其他特征也相似,这当然是风险较大的推理,但对于不少原理尚处于假说阶段的地理学科来说是有价值的,并且是地理创造能力所需要的。例如火烧寮与乞拉朋齐都位于经过暖海面的气流的迎风坡,从乞拉朋齐是世界雨极推出火烧寮的多雨。但是,同处于非季风区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却不同属于内流区域。

地理因果推理是由表及里、追索“所以然”的推理。地理因果推理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例如,地球上纬度地带性的最根本原因,一定要推到地球的球状造成太阳辐射的不均匀,而不能停留在区域性的纬度地带性原因上。在进行人文地理因果推理时,要注意其合理性,例如“减少运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判断,虽然字面上意义相近,但从因果推理的广度上看,则应当并列出来。

(二)地理图象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图象运用能力是地理能力的特色。广义的地理图象主要包括表 7—4 中所列图型,其运用包括判读、填绘和分析。从重视地理能力要求的国家统一考试来看,有以下趋势:图象配置越来越多;图象种类丰富,以地图为主; 地图、统计图、联系图、剖面图的比重上升,示意图、模式图保持一定比重, 块状图、景观图下降;判读图象的比重下降,填绘图象和分析图象的比重上升。

1、图象判读能力的培养

判读图象虽是较低层次的能力,但它却是其他图象运用能力的基础。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大多数地理知识必须用图象表述。判读图象是图象知识

(如地图的比例尺、方向、等值线、统计图座标、联系图线框、动态图象的箭头、各种图例符号等)的应用,图象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且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意识地结合地理知识的学习,安排各章节图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用图象表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读图获取知识,尤其是空间分布的知识。例如我国几种重要农作物的生产基地,课本上没有地图,地图册上表现不够清楚,应分别绘成分布图,清楚地体现出各自分布规律。要重视图文转换能力和图图转换能力的培养。中国典型地点的季节划分,有长夏无冬、长冬无夏、四季皆春、四季分明等特征,表 7—4 1986 至 1991 年高考地理命题图象能力的分数构成

图 型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地图

区域地图

16(10 , 0 , 6)

18(7 , 2 , 9)

24(12 , 0 , 12)

14(4 , 4 , 6)

25(10

地图表象

7(7 , 0 , 0)

21(19 , 0 , 2)

13(13 , 0 , 0)

12(11 , 0 , 1)

13(7

等值线图

4(1 , 0 , 3)

5(0 , 0 , 5)

7(0 , 0 , 7)

经纬网图

2(0 , 0 , 2)

2(0 , 02)

2(0 , 0 , 2)

2(0 , 0 , 2)

2(0

小计

29(18 , 0 , 11)

36(18 , 2 , 16)

17(31 , 0 , 16)

36(17 , 4 , 15)

39(21

统计图

5(0 , 0 , 5)

12(1 , 2 , 9)

2(0 , 0 , 2)

13(2 , 0 , 11)

17(4

联系图

2(0 , 0 , 2)

3(0 , 0 , 3)

11(0 , 2 , 9)

模式图

5(0 , 0 , 5)

2(0 , 0 , 2)

示意图

8(2 , 2 , 4)

7(0 , 4 , 3)

5(0 , 0 , 5)

6(0

剖面图

1(0 , 0 , 1)

2(0 , 2 , 0)

3(1 , 1 , 1)

5(0

块状图

5(3 , 0 , 2)

5(1 , 0 , 4)

景观图

5(4 , 0 , 1)

4(4 , 0 , 0)

合计

58(27 , 2 , 29)

68(34 , 0 , 34)

54(31 , 0 , 23)

68(30 , 7 , 31)

67(3

注:数字为分数,括号内数字分别为判读、填绘、分析图象的分数。用横条状统计图显示十分清楚。流量曲线图改成柱状图,能更好显示年总流量。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借助生态系统联系图画出,更好地体现了各种地理关系、地理联系和动态过程。

2、图象再现能力的培养

地理图象的表象对地理学习十分重要,它与有形的地理图象一样,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思维的凭据。在当今地理教育改革中,这方面要求的提高与学生图象表象的贫乏、模糊构成尖锐的矛盾。其中,区域图表象最为常用,所以平时学习中不但要能读懂图象,还要能记住和再现图象。

图象表象应先把握总体,如中国民族分布图先掌握汉族与少数民族总体分布,再从“林”到“木”,逐个掌握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各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等问题的图上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要依靠一些突出的图上符号或形状作为“控制点”,控制全图。此外,略图在图象表象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3、图象填绘能力的培养

图象填绘能力是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一种形式。例如填绘世界人口迁移的箭头,不但要正确画出箭头,体现人口迁移方向,还要从不同符号所显示的路线上区分人口迁移的不同性质。除填注地图之外,还有填注联系图,以体现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掌握。此外,还有改绘能力,即对错误图象作出正确判读,运用地理知识去改正其中的错误画法。图象填绘只有平时经常进行练习,才能形成正确的填绘规范、程序和习惯。

4、图象分析能力的培养

分析图象不但是图象能力中的高层次要求,而且也是地理能力系统中的高层次要求。凭借图象进行抽象与形象结合的地理思维活动,要比运用文字思维有更繁重的任务和更多的有利条件。

分析图象可分为运用图象再现、整理、应用地理知识三个层次。

运用图象再现地理知识,不象用文字再现那样,有时可以死记硬背,其思路是反过来由图到文的,要求真正理解知识。例如,运用海底岩石年龄等值线图判断海岭位置,属于由果导因的逆向思考判断,必须理解海底扩张机制,并能运用等值线判读技能来反向推导。

运用图象整理地理知识,虽可以利用课本原图,但更多的是设计新图或改画原图,以便于知识的整理。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中截取长江三角洲上海附近地区局部,来整理核电站建设的依据,在准确判断空间位置和再现该地区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将核电站建站依据同该典型地区具体条件结合起来,思维活动比用文字多。运用图象应用地理知识,基本上是设计新图提供迁移知识的新机会和新要求。例如将鹰、海鸟、鳀鱼、甲壳类、藻类填入食物链联系图,以及分析保证磷肥资源与鱼粉来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先要判断一系列的食与被食关系,再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思考改动其中之一的数量所引起的后果,运用生态知识进行收敛式推理,再运用经济地理知识从出口效益加以比较,最终综合出二全的措施。由此可见,分析图象是综合性的地理能力,对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三)地理记忆能力的培养

由于地理知识的特点,地理记忆的任务繁重,记忆的方法也有特色。地理记忆能力对地理学习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地理记忆的科学化及其能力的培养应从下列几方面进行。1、明确记忆要求

在地理知识点的汪洋大海中,必须明确地理记忆的不同要求,有的要原文表述,有的要理解复述,有的只要记住大意,有的只要记住相互关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力强的优势,记住一批基本知识点和图形。对一些知识结构、思维方法、读图技能,即使尚未完全理解,也应先记住,以便在后期学习中运用。

2、利用地理联想

利用地理知识联系众多的有利条件,建立各种记忆线索,便于知识的索引。常用的地理联想有以厂几种。①相似联想,如巴西东南部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②相反联想,如亚洲与北美洲的地势和河流流向。③接近联想,如贮油盆地与自流盆地的成因。④因果联想,如澳大利亚干湿地区与气候类型的半环状分布。⑤特色联想,如云贵高原的崎岖与内蒙古高原的

坦荡。⑥对比联想,如亚马孙河与刚果河的水力和航运条件。⑦图文联想, 如城乡空气运动示意图与城市热岛效应。⑧形象联想,如波巴布树与瓶树, 鸸鹋与鸵乌,鸭嘴兽与犹狳。⑨奇幻联想,如远日点各地地理事象的联系可设计一个故事或一次旅行串起来。

3、地理信息组块

信息组块既可压缩记忆单位、扩大记忆容量,还可整理联系,对地理记忆很有效。地理信息组块,要按照地理科学方法论来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组块的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①整理概括课文要点,例如人与环境的关系,除了课本联系图中点明的物质、能量、废弃物的交换,还有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性循环和人地关系协调造成的良性循环,应补充到图上两个循环箭头处。②课本知识类化,例如我国草场与牧区分散在高中、初中各处,需加以集中归类。③知识系统化,例如天体系统的组织可系统化为联系图。④理性知识具体化,以“理”带“地”,即用原理统帅感性知识, 例如断裂原理具体化到世界各地裂谷带。⑤知识相关化,例如将地形区与地势阶梯结合起来,互相提醒。

信息组块的形式常用纲要信号来体现,如关于我国所临边缘海的地理信息组块(见图 7—8)。

地理能力还有地理信息收集能力(调查、考察、观察、观测、查阅资料等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地理实验能力(演示、制作等能力)等。本书将这些能力内容归并到其他章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