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课外教育

地理课外教育是完成地理教育任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造就建设人才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地理课外教育的意义 1、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应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公民。这里强调的是“五育并举”,“四

个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然而这个目标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有人作过调查,我国中小学教材的要求并不低于、甚至还高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教材,但我们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都比较差。这也是我国虽然人多、劳动力充足,但有些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把学生从狭隘的书本知识及传统的内容范围中解放出来。要重视实际应用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改变学生只懂书本,不懂实际,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状况,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因此不可不重视课外教育。

2、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一方面要提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个性”,让学生学有所爱,学有所长。我们要重视因才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可各得其所,使才华横溢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90 年代以至下世纪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机会。我们的教育,既创造了人人都有受教育、求发展的良好机会,又善于从不同角度促进“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原则之一。例如,上海的教学改革方案要求“学校要有特色、教师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这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同时,这个教改方案中还设计了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其中课外活动的比重明显地增加。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计划为例,从图 4—2 可以看出课外教育所占的地位

(二)地理课外教育的组成1、地理课外教学

地理课外教学是为完成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在课堂外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有很多教学任务必须在课堂外进行,如乡土地理的有关内容等。地理课外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可使学生直接感知地理事象获取地理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地理特征、概念、规律、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责任心。

中学常见的地理课外教学形式有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等。2、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得以深化和活化,提高技能和智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它与地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的差别在于:它是教学计划以外的教学,不属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不受教学大纲的制约; 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所和教学方式方面具有不稳定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它是学生独立从事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师只是起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主导作用。

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理课外活动的多样性。在中小学常

见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有:地理课外阅读活动、地理音象视听活动、地理参观活动、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地理调查活动、地理专题讲座活动、地理操作和制作活动、地理游艺和竞赛活动、地理专栏展览活动、乡土地理活动、地理专题小组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