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教育常规研究的方法

(一)地理教育调查

地理教育调查是通过访问(谈话)、填表(问卷)、开调查会(座谈) 和分析书面材料等手段,搜集反映客观现实材料的一种基本教研方法。由于调查法可快速、简便、广泛而系统地取得素材,所以比较适合研究一些范围比较广、时间比较长的地理教育现象。这种方法也是地理教育常规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心理活动(如地理考试思路的错误原因)、非智力因素(如地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外部环境因素(如中学领导、家长等对地理学科的态度)、长期因素(如地理学习动机的年龄差异)等的研究。

地理教育调查按调查的目的可分为:地理教育现状调查、地理教育因果调查、地理教育相关调查、地理教育发展调查等;若按调查的范围又可分为: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等。

地理调查的程序一般包括:

  1. 明确调查目的。即要明确调查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搜集哪些资料等。

  2. 确定调查项目。调查项目要确切,使人一看就懂,而不致于产生误解。(3)设计调查表格。调查表格的内容包括:①被调查者项目,如被调查者

的姓名、年龄、住址、编号等;②调查的项目,一般多采用选择或填充的形式;③调查者项目,包括调查者姓名、调查日期等。

(4)实施调查。由于调查的条件比较复杂,调查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在所难免,因此在调查过程中时常要补充或修改原来的设计。同时,实施调查时一般是先做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并确定原设计可行之后,再全面开展调查。在进行规模较大的调查时,事前还要培训有关的调查人员,使调查人员明确调查目的、熟悉调查内容、标准和方法。

(二)地理教育实验

地理教育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非实验因子下,有计划地逐步变更实验因子,根据观察、记录、测定地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变量来测定地理教育过程中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检验某一经验或假说的实际效果。

1、地理教育实验的类型(1)前后对比实验

这种实验是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如两种不同的地理教学方法)施于同一组实验对象(如一个班级),然后测量不同实验因子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不同变化,得出相应的结论。

前后对比实验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用原班进行,并可以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实验的对象,减少了学生在实验期间的不自然状态。但这种实验的前一实验因子往往会影响后一实验因子在实验对象中所产生的变化。

  1. 对比班实验

这种实验是同时抽出两级程度相同的实验对象(如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将实验因子施于其中一组对象(实验组),然后同未施实验因子的另

一组对象(控制组)进行对比研究,以总结实验所产生的变化和结果。这是一种比较简单、典型的实验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克服“前后对比实验”中前一实验因子影响后一实验因子的弊病,其不足之处是因不在同一个班级进行实验,实验效应难于评价。

  1. “轮组”实验

这种实验是把各实验因子一一轮换施于各组,然后根据每个实验因子所产生的变化的总和来考察实验的结果。如果实验因子增多,则实验组也应增多,每组仍对所有实验因子轮流实验一遍,并使每个实验因子的实验次序先后和机会均等。这种实验的优点在于,各个实验因子被实验的次数增多,可以提高实验的正确性和效应。同时,这种实验也不要求各实验组水平或程度的均等,这样实验既可以在优等班级进行也可以在差班中进行。

2、地理教育实验的程序

  1. 确定实验的课题和目的;

  2. 选用实验对象(主要采用随机、机械、分层等抽样法);

    (3)处理实验变量和控制非实验变量。

(三)地理教育统计

地理教育统计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在地理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地理教育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为地理教育常规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代表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在地理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 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或均数,用 X 表示。若 X1,X2,X3⋯Xn 代表变量 X 的观察值,N 为视察的总次数,则

X = X1 + X 2 + X3 + + Xn

N

算术平均数能从总体上评价两组变量的情况,例如对两个班级地理学习成绩的评价。但算术平均数将各变量的重要性等同对待,而实际上各变量对总体的重要性往往是不同的,应予区别对待。这样,就要采用加权的办法来解决。

  1. 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是把各变量所代表的观察值分别乘以权数之和。设? 1,? 2,

? 3⋯? n 分别为 x1,x2,x3,⋯xn 的权数,则

X = α1 x1 + α 2 x 2 + α 3x 3 + + αn xn

(0<? <1,i=1,2,⋯n)

例如,地理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对学生总成绩的比重是有权重的,一般说来,期末考试应占 70%,权重为 0.7,其中考试的权重即为 30%。如果一个学生期中考试得 95 分,期末考试得 80 分,期中为 95 分,那么其加权平均数为:

X = 0.7×80 + 0.3×95 = 84.5(分)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应用最广的是

标准差,用 S 表示:

S =

其中,S 代表标准差,Xi 代表各变量的观测值,X 代表平均数,N 为总次数。假若求得初中一年级男生地理概括能力测查成绩的标准差 S1=17.66,女

生为 S2=15.59,说明男生在地理概括能力发展中离散程度(个别差异)要大于女生。

3、相对差异系数

前面所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等,都具有与原数相等的测量单位,称为绝对差异量数。这种差异量数可以分别用于两种以上的测量,并可比较其差异的大小。但如果两种测量单位不同,或两种测量单位虽同但测量的起点和终点却不同,其均数就会相差悬殊,难以进行直接的比较。为了克服这一困难, 需要采用另一种系数或变异系数,用 CV 表示

C = 差异量数 ×100%

V 集中量数

例如,已知甲班学生平均成绩为 92 分,标准差为 8.95 分,乙班学生平

均成绩为 71 分,标准差为 7.4 分,试比较两班学生成绩之差异哪个大?

CV 甲 =

S

X ×100% =

8.95

92

×100% = 9.73%

C = S ×100% = 7.4 ×100% = 10.42%

V X 71

因此,乙班成绩之差异程度比甲班大。4、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两组变量的相互关系,例如学生地理学习成绩与地理能力发展的相互关系、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互关系等。

相关一般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若两组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一组变量变化时,另一组变量也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两组变量关系就是正相关, 反之为负相关。相关性一般可用关系数表示:

γ = Σ(x − x)(y − y)

NSxSy

其中,r 代表相关系数,N 为成对的变量数目,Sx 为变量 X 的标准差, Sy 为变量 y 的标准差。

在地理教育研究中,一般以 r 在 0—±0.40 之间为相关程度低;r 在± 0.40—±0.70 之间为相关程度比较高;r 在±0.70—±1.00 之间为相关程度很高。

近年来,地理教育界的一些学者已开始认识到在以往的研究中仅靠定性的经验分析或纯粹思辨的理论分析是不完善的,是地理教育理论水平长期落后的原因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领域中的某些学科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

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能否运用数学,是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模糊数学、突变理论、分支点理论、随机微分方程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为处理复杂的地理教育现象提供了新的工具,但离能解决全部地理教育研究定量化还相距甚远。因此,地理教育学的定量研究还必须明确:定

量研究在地理教育学研究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研究中采用怎样的定量研究方法较好?对这些定量方法运用的范围和条件是什么?在地理教育学研究中如何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现有地理教育发展水平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定量化的。事实上,地理教育规律不可能单靠具体精神的数量关系来表达。原因在于,对人的精神现象的测量,并不象对自然的物理现象或化学现象的测量那样精确和稳定,它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另外,在不同观点指导下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地理教育研究中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定性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