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3—2 中小学地理课程安排(1913 年)

高 小

中 学

年级

周课时

主要内容

年级

周课时

主要内容

1

中国地理之要略

2

地理概要、本国地理

2

中国地理之要略

2

本国地理、外国地理

3

外国地理之要略

2

外国地理

2

自然地理概要、人文地理概要

这个时期的地理课程安排较清末有所进步:高小地理详本国,略外国, 排列顺序不乱;中学本国地理前面删掉五洲总论,消除与世界地理内容重迭因素,增加人文地理概论,开创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局。

当时的教科书,小学主要有《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姚明辉编);中学主要有谢观编的《中国地理》、《外国地理》,杨文询编的《地理概论》等。

后一阶段(1922—1927 年)实行新学制,效仿美国中小学 12 年学制。小学阶段,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阶段,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 60 年代中期。

1923 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纲要》规定: 初小四年设社会科。它包括公民、卫生、历史、地理;高小两年地理单独设科,授课时间为每周 2 课时,占总课时的 6%;初中地理必修课每周 2 课时, 只开两学年,为总额的 4.4%,占 8 学分;高中未设地理必修课。

这个阶段地理课程设置特点有:课时少,高小、初中只必修四年;初中地理中国与外国的地文地理、人文地理混合讲授;同时,一些地区在高中还开设地理选修课,这是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仅有的一次。

由于采用混合编制教材的方法,打破中外地理界限,不但初中混合地理的纲目是全新的,小学地理也多新的课题,如低年级研究衣、食、住与气候、生产等的关系,高年级研究本国与外国的关系,内容以人文地理为主。当时在初中并行甲、乙两种教材:甲种教材注重整个人类的生活,打破中外地理的畛域;乙种教材,讲中国地理分论,也开始打破省界,开创天然区域的新局。教材内容,注重人地关系,科学性有所增强。

这个阶段的教育目的、教材、教学内容等新意盎然,体现了进步的地理教育思想。唯在人地因果关系论述上,受当时美国地理学思想影响,过分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而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深渊。

在地理教学方法方面,前、后两个阶段可谓呈新旧之分。旧的方法主要是讲演式,流行普遍,弊端很多。新的方法有来自海外的重在学生自动学习的设计教学法,但也有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而来的讨论、实习等方法。

3、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8 年)的地理教育

这个时期是近代中国兴办新学以来最长的时期,学制承袭 1922 年的新制,但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变化,地理教育也具有本时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