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教学原则的贯彻
(一)广泛应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则
应用地理感性材料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发展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和理论。这是教学直观性原则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应用。地理教学应用各种感性材料和展示方法,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象形象化、具体化,为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提供教学条件。地理感性材料的应用可以解决地理感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同时,它也是
知觉过程到理解过程的有效媒介。“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对地理感性材料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对地理事象形成正确表象和观念,为掌握地理理性知识奠定基础。地理感性材料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很强的作用。有关的研究表明,差生的普遍特点之一是观察能力薄弱,因而缺乏应有的求知欲。而地理感性材料有丰富多样的内容,通过地理教学可以提供系统的观察能力训练,为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引起学习兴起提供基本条件。贯彻这一教学原则,可以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方法。
1、地图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地图获得感性地理知识,以详细观察地理事物为出发点,发挥地图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的各环节多接触地图和认识地图。利用地图的直观性,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巩固有关地理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实物直观方法
运用地理标本、地理模型、仪器等地理教具,以及地理实验、地理园地和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材料,形成清晰的印象,既有助于展开地理教学,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3、图象直观方法
运用地理图表、图解、景观画片、卫星影象等地理直观材料,以及幻灯、
投影、电影、录相和计算机等电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4、语言直观方法
运用形象化语言唤起和形成学生有关地理事物的表象和带有某些感情色彩的地理印象。语言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想象能力的方法之一。
地理语言直观具有生动形象、勾画清晰、通俗有趣、设疑引导、深入浅出和艺术感染的特点。地理语言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弥补教具表现不出来的某些内容,纠正学生观察时产生的某些错觉。
(二)联系乡土地理知识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本地区的乡土地理知识,联系有关的教学内容使之直观化,以本地区地理特征讲解有关地理原理。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印证地理事物的一般性,也可以认识本地区地理事物的某些特殊性。乡土地理知识有实物直观性和可长期使用性的特点,具体应用时可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应用乡土地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用乡土地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用身边的已知的地理知识去学习远方的未知的地理知识,用乡土地理实例去说明学生不易理解的地理知识。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发挥其直观优势。
2、综合应用乡土地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将本地的地理材料作为一个综合材料来应用。综合包括进行地理观察、调查和研究、师生共同建立乡土地理陈列室、收集多因素及其长期系列的资料、建立乡土地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开展小区域地理研究打基础, 并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3、发挥乡土地理知识的教育职能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教学,是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应用本地区的地理资料研究、体会和认识有关的地理专题。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有实际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强学生乐于认识家乡和关心家乡的情感,并最终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坚定建设好家乡的信念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及热爱之心。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地理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课内外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兴趣是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泼的因素。学习兴趣能对事物产生爱好的心理倾向,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之一。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将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原则引入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实现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1、由地理科学引起兴趣
地理科学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长期兴趣,使他们感到对地理课有必要学习,对地理知识产生求知欲和兴趣。首先,学生了解地理的重要性和用途,可逐渐懂得教学目标,明白对个人、对国家和对人类都必须学地理。第二,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与学生兴奋点,与学生知识贮备等相联系, 使学生与教师共同体验地理科学。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习地理的枯燥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地理。
2、由地理教学引起兴趣
教师在授新课之前使学生对其产生渴盼的心情是良好的教学激素。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的不同,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在内容上,可用时事法、史实法、谚语格言、风土物产等;在教学环境上可用直观法、问题法等。
3、要掌握学生的兴趣范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须了解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分布,即哪些内容是兴趣高峰,哪些内容是兴趣之谷,并因势利导,才能恰到好处地引起兴趣。同时,还要掌握学生的兴趣倾向,进行正面引导,切不可牵强附会,占用过多课时或单向取悦学生。应力求自然,感情真挚地引起他们发自内心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地理原理与地理事实统一的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是一个地理原理与地理事实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在地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地理事实材料对建立地理表象、形成地理概念、推演验证地理规律和说明地理过程等原理的基础功能,也要重视地理原理对地理材料具有抽象概括和系统组织的科学指导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地理事实材料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民族素质水准的文化特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教学提供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事实材料。这些材料为辅助学习相邻学科,为升学或就业的文化学习、职业学习与职业应用提供了必备条件。这些材料也是理解地理原理的必备条件。所以, 地理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这个条件,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地名、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和地理景观等地理材料。掌握地理原理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民族素质水准的内在实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中地理原理逐渐增多。地理教学重视地理原理教学,一方面是解决地理事实罗列、只讲有什么不讲为什么、难于理解记忆而失去学习积极性等教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地理原理本身的科学价值及其教育功能。实现这个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原理同样重视。对事实材料要分清主辅精心组织,明确教学目标,并与地理原理教学找好对应关系,使学生能够通畅地接受原理的内容。教师讲述事实也讲解其规律和原理,利用地理原理的指导作用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习地理事实的潜力。
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事实到原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法则。
3、在教学方法上,将地理直观方法与地理逻辑方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掌握事实材料,建立地理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建立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
(五)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有着涉及科学范围广、综合性强、空间分布广、区域性明显和变化复杂多样等特点。这一原则,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到地理教学过程中。其意义在于对教师可以开拓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和提高教学效益;对学生可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对教学过程增加了综合性与弹性,利于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地理教育目的。
1、地理教学联系多项科学知识
从地理教学内容上看,地理可以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相联系。同时,也可以用其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例如,
用几何学解黄赤交角、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用质点圆周运动理论讲解地球自转规律;用光合作用方程解释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等等。
2、地理教学联系生产技术
根据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可联系工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等。
3、地理教学联系社会实际
巴朗斯基曾讲“地理教学不仅是地理课本而是生活本身。”根据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内容、旅游观光、交通运输、天气预报、电影电视节目和环境问题等。同时,地理教学还广泛联系社会时事,如国家建设成就、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有关决策、国际关系,以及联系乡土地理实际。广泛地进行课内外联系,可使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学地理的科学意义。
(六)地理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地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有着其它学科的不可代替性,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体现。这一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系、互相渗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美育,以造就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1、在地理教育中,将地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这两个非自发过程结合在一起,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地理教育的转化工作。这一工作的基础是智育教育。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均以学好地理知识为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具体化、地理化,做到教育内容科学可靠,有理有据,避免空洞的说教。
2、综合利用地理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发挥地理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可分为:①显露式,即地理课本中可以直接用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②隐蔽式,即需要教师去揭示其思想品德教育内涵的内容;
③互补式,即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能起教育作用的内容。
3、利用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思想品德教育,如各种形式的地理知识竞赛、讲演会、参观访问、短途地理考察和地学小论文等内容。这些活动可以是专项的,如配合地球日、环境日、人口日、国土日的活动;也可以是综合的。
(七)科学阐明人地关系的原则
以环境、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是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在长期的地理科学研究和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和讲授这个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
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类与环境的组成都是物质的,是地表物质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两者是可以认识和可分析的,两者之间物质与能量的相关关系也是可以认识的。这表现在人类从环境中得到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和空间,并通过环境清除或承载人类生存发展中产生的代谢物质。科学地讲授、分析和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物质能量相关关系,是辩证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
2、人类与地理环境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变化发展,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两者之间存有差异,但人类在环境中运动并与之紧密联系。人类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条件。正如教学大纲中指出:“人类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因此,人类与环境之间有着复
杂的因果关系。这一关系将人类客观活动与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这是认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条件。
3、随着人类自身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强度、影响范围及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因此,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表现特征。
4、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阐明人地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的改变又对人类发生影响。为了保证人类的稳定发展,要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客观条件、运动和发展规律。人类要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上述地理教学原则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因素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原则是彼此联系的。同时,这些地理教学原则又与一般教学原则结合在一起,只有综合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