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自清末至今,在我国已有近 90 年的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地理教育改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涉及到了地理教育实践的许多方面。
(一)地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深刻转变
1、批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及“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确立了“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思维,树立了科学的人地观。
2、打破了“为教育而教育”、“为升学而教育”的旧框框,从单纯面向升学逐步转变到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树立了正确的服务观。
3、摆脱了以升学率高低衡量学生质量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单纯“升学效益”逐步转变到注重全体学生素质水平的“社会效益”,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4、从面向少数“尖子”,逐步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从“唯书、唯
口、唯分”逐步转变到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
5、从单纯的“分数第一”、“重知轻能”,转到注重知、能、德的综合评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
6、从“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突出的“教师主宰型”到以学生为出发点来组织教法和学法、课内外教学并重的“师生合作型”,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与“师生观”。
7、摒弃了重实践轻理论、固步自封的因循守旧思想,从经验型封闭式教学,逐步转变到科学型开放式教改实验,树立了正确的“改革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地理教育改革工作的蓬勃开展。但同时应当看到,各地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思想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迎接地理教育改革新高潮的到来。
(二)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大改革
1978 年以来,初中地理教材已经 4 次重大修改,高中地理教材自编写至
今也修改了 3 次。为了进一步适应三个面向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按照国家教委的有关部署,课程与教材的新变革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近年来,分别由北京、上海、河北、浙江、广东、四川、武汉等地有关部门负责编写的“六三制”“五四制”、“复式教学”、“综合型”、“沿海版”、“内地版”、“城市版”等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 8 套中学地理教材将向全国陆续出版发行。先期出版的新教材的试用工作正在进行。这批新教材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注意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注意知识逻辑顺序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统一;注意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注意全国统一要求与地区灵活性及因材施教的协调。它们的问世,对于改变长期以来“一纲一本”的不合理现象,对于推动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 21 世纪的人才质量,将发生深刻的影响。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正在进行的多项改革和调整,也处于实验与探索之中。有许多经验需要认真总结,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在地理课程设计方面:如何考虑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需要?怎样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地理课程的结构模式?怎样使地理课程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实现最佳配套?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如何体现科学化、社会化、人文化、时代化的特点及学以致用的需要?如何把握最需要、最基础、最易于学生吸收的选取标准?在地理教材的编写方面:如何使知识结构、能力序列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怎样使教法与学法更有机地统一?怎样使文字、图象两种教材表述手段的配合更加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解决,既有待于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长期探索,也有待于地理教育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80 年代,是地理教学方法改革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广大教改工作者广泛吸收现代教学理论,借鉴国外的一些新教法,运用系统信息科学原理,结合中国的地理教育实际,在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实验并总结了几十种教学新法。这些教学新法,注重地理课堂教学的总体控制和信息反馈,注重激发学
生学习动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对改变长期以来重知轻能、重教轻导的弊端,培养成千上万有创造性思维、有能力的新一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地理教学方法改革正进入一个认真总结经验,在稳定与巩固的基础上求发展的新时期。
(四)地理教学过程本质与特点的不断探索
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如何遵循地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些是争论多年但至今仍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十余年来的探索,深化了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1、以矛盾论的观点分析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地理教学过程各教学要素之间, 尤其是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必然联系与不尽协调的关系,社会要求与学生、教师现有的知能德结构的差距,构成了众多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指这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一个组织良好的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并得到心理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及时暴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让学生质疑,进而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释疑。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2、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阶段认识地理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等四个阶段,这是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的。
由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实施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无论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是教学要求的难度把握上,都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既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泛的纯理论的说教,也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肤浅的观察上。要通过循环往复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由不知发展到知,由知的不确切、不完全发展到比较确切、比较完全,并使知、能、德协调一致地得到发展。
3、从地理教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认识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对象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正是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地理教学过程的特色:
(1)人地关系理论对地理教育过程的指导作用; (2)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3)地图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
(4)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广泛、紧密地联系实际。
(五)地理教学手段、技术的面向现代化
十余年的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劳动,地理教学手段、技术面向现代化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在,地理教学不仅有了一批地理影视片,还有了与中学地理课本配套的彩色挂图、彩色幻灯片、模型、标本等, 电子计算机成图也进入地理教学领域。
地理要素的空间概念和时空变化十分突出,将具有立体感、动态感的地理电影、电视、录像、幻灯以及电子计算机编制的图象、程序等电化教学手段引入地理教学领域,能大幅度地提高地理教学效率,这也是地理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应用?如何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配合?则是今后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六)地理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科学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地理教学质量的检测缺乏全面化、系统化与科学化。学生一张考卷定高低,教师一堂讲课分优劣的现象普遍存在。
十余年的改革,使地理教学质量的检测与评估步入了科学化的轨道。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由过去的以知识考查为主、集中考试为主、书
面考试为主及课内考试为主,逐渐转变到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举,平时考查与集中考试并举,笔试、口试与操作考试并举,书面开卷考查与闭卷考查并举,课内考查与课外考查并举,从多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鉴于能力测试的重要性及较大的难度,有的学校还专门进行了能力目标的量化测试。这些测试方法对改变学生中长期存在的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有关专家提出了从教育管理学的要求出发,在地理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考虑地理教学各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的综合评估系统, 不仅为全面衡量教师的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对完善常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地理教师的能力素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