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管理体制的探索
山东省蒙阴县常马乡教委 房成友
常马乡位于蒙山脚下三县交界处,共有 18 个行政村,14 处小学,面广摊子大,布局分散,给管理带来较大困难。根据山区特点建立适合农村小学的管理体制,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给农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建立学校内部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启动内部活力,调动校长、教师教书育人和广大干部、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快普及初级中等及初等义务教育,是做好“办好教育为人民”这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结合本乡实际情况实行了校长聘任制、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落实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实现了初等、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收到初步的效果。
一、建立乡、管理区、村三级教育委员会。乡教育委员会由分管的副书记或乡长、四个中心的校长或园长组成,下设办公室 3 人。管理区由总支书记、村书记、学区小学的校长组成。村教育委员会村长、村小校长、部分家长代表组成。乡教育委员会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由乡党委、政府上报县 321 教育委员会,县教育委员会聘任教委主任。四中心校长在全体教师推荐的基础上竞争上岗,由乡教委聘任。学区小学校长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由中心小学校长聘任,村小校长由村长提名,学区小学校长聘任。各村小教师由村教育委员进行招聘,优化组合。落聘者由乡教育委员会进行妥善安置。乡政府明确下文规定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各级教育委员会职责分明,每年对学校工作、经费使用、校产管理进行一次评估,每学期召开一次汇报会,听取学校领导关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工作汇报,制定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年终由乡政府对各级教育委员会进行考核奖惩,并做为各级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四中心校委会的组建。中心校委会由四中心的校长或园长负责组建, 进行优化组合,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当好校长的助手。中学设教导处、总务处、政教上。中心小学设教导处、总务处、教研室负责学区小学及全乡小学教育。中心幼儿园设教务处,负责全乡幼教工作。成教中心设教导处、总务处负责职教及扫盲、技术教育工作。各中心职责明确,通力协作,搞好全乡教育工作。
三、推行“双向合同”制。启动内部活力,做好“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文章。
“双向合同制”是村委与教师双方都同意的,各负什么职责,达到什么目标,给多少报酬,双方立下合同。由中心校监督执行的一种合同形式。此合同是与经济挂钩,能调动双方的工作积极性。
四、中心的校长或园长及全体中小学教师实行目标责任制,分别与乡、村教委签订“双向合同”。乡政府、村委负责办学条件的改善及办学所需用
的经费,学校负责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学期末进行考核奖惩,金额由村委的经济状况而定,水平低于去年教师工资的,基础上上浮拾元,上下封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的学科提高了两个分数段,群众非常满意。
五、建立民主管理体制。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审议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和重大工作决策,反映教职工意见、建议和要求,评议学校的主要领导的工作。
六、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学习班,学习一些有关当好家长的知识,学校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征求家长意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述几项工作,在全乡已形成了山区农村小学的管理体制。使教育内部、外部各有其责,相互监督促进,形成了农村小学合理的整体合力。自 1993 年实施这一体制以来,已体现出这一体制的优越性。具体如下:
-
充分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出钱不参与学校管理的现象。落实了办学单位的责任。参与学校管理和选择干部、教师的权力, 使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得到了具体落实,调动了办学积极性。
-
打破了铁饭碗。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工资待遇挂钩。打破了那种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积极干工作的多了,调皮搞蛋的不见了。教师以新的姿态投入教书育人之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
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形成了外部(乡—管理区—村)与内部(中心校 — 学 区 村 小 — 村 小 ) 两 个 渠 道 互 相 促 进 , 323 协调运转的局面,保证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规定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全乡小学教育工作得到较大发展。